美国今天宣布了! 据第一财经10月18日报道,美国今日正式宣布:将从11月1日起

红楼背疏影 2025-10-18 16:12:32

美国今天宣布了! 据第一财经10月18日报道,美国今日正式宣布:将从11月1日起对进口巴士加征10%的关税,同时将《美墨加协定》的关税豁免范围扩大至中型和大型卡车。 巴士成为关税打击目标绝非偶然。美国交通部数据显示,2024年进口巴士占市场份额的62%,其中中国比亚迪和宇通占据三分之一。 这些电动巴士正批量替换美国校车车队,而校车体系是战时民防运输的骨干力量。10%的关税将使比亚迪K9系列售价突破35万美元,失去对本土品牌蓝鸟的竞争力。 更深远的是供应链控制。美国校车联盟报告显示,中国巴士的电池供应链多数经过宁德时代越南工厂转口,这种"曲线进口"规避了现有电动车关税。新规首次将巴士电池包单独计税,堵死了最后漏洞。 中型卡车(GVW6-15吨)获豁免体现实用主义。这类车辆是陆军后勤主力,M1088卡车底盘就是民用型号改装。国防部采购文件透露,2026年需更换2.8万辆中型后勤车,若加税将超支14亿美元。这种军需优先逻辑,战胜了贸易保护主义。 更精妙的是分级标准,豁免仅限"北美最终组装率超60%"的车辆,这迫使德国曼恩、瑞典沃尔沃等车企必须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大众集团已宣布在普埃布拉工厂增产卡车,这种产能转移正是美国想要的。 美国运输司令部2019年推演显示,大规模军事行动需要征用全国30%的重卡。而当前美国重卡平均车龄达12年,故障率高达23%。关税保护下的本土产业,其实承担着战备任务。帕卡集团和纳威司达的工厂,必须保持随时转产军车的能力。 更隐蔽的是技术控制。进口卡车普遍配备中国北斗导航,而美军要求军用车辆必须使用GPS。关税壁垒为本土车企创造市场空间,确保战时车辆不受制于外部导航系统。 墨西哥成为最大赢家。根据新规,在墨生产的福特F-650可零关税入美,而中国同类产品需缴25%总税率。这种差异促使戴姆勒将中国生产线迁至阿瓜斯卡连特斯州,预计2026年产能达8万辆。 但暗流涌动的是零件溯源。规则要求卡车62%零部件需北美采购,而当前中国变速箱占比仍达40%。采埃孚等供应商正紧急在美国建厂,但这种产能建设需时三年,过渡期可能引发供应断层。 校车电动化关乎能源安全。美国教育部计划2030年电动校车占比达50%,这些车辆可在电网瘫痪时作为移动电源。但中国电池企业占据全球60%产能,关税手段实则为本土电池产业争取时间。 更敏感的是数据安全,比亚迪巴士搭载的智能调度系统,可实时采集路线数据。美国国土安全部担心,这些数据可能被用于识别敏感设施位置。新关税实为数据保护措施。 当前局势与1981年如出一辙。当时美国对日本卡车征收25%"鸡肉税",保护了本土产业30年。但如今对手变成中国,且电动车技术差距更大。美国汽车研究中心评估,本土电动巴士成本比中国高42%,关税保护难以根本扭转劣势。 更近的案例是太阳能板关税,2018年征税后,美国本土产能反而下降,因为下游成本上升抑制需求。这种教训提示,单纯关税可能适得其反。 美国客车工人联合会支持关税,预计可保住俄克拉荷马州蓝鸟工厂的3000个岗位。但美国公共交通协会警告,巴士涨价将使市政采购减少,可能导致维修岗位流失。这种得失平衡,体现政策内在矛盾。 更深远的是技能断层,本土巴士厂仍以柴油车技术为主,而电动巴士需要电池包维修技能。工会抵制技术培训,可能使保护政策最终导致产业空心化。 电动巴士推广速度可能放缓。洛杉矶原计划2028年奥运会前更新全部车队,但关税使预算缺口达1.2亿美元。这种环保与安全的矛盾,体现政策两难。 更棘手的是碳足迹。本土生产巴士的碳排放比中国高30%,因为美国电网仍以化石燃料为主。这种隐性环境成本,尚未计入政策考量。 2026年将是关键节点。美国能源部55亿美元巴士补贴计划将到期,本土产能能否如期提升存疑。更严峻的是技术追赶:中国已推出续航800公里巴士,而美国产品仍徘徊在400公里。 最可能的结局是双轨制:市政巴士采用本土产品,而私立学校继续采购中国车。这种市场分割,将延续产业竞争态势。 当一辆校车行驶在堪萨斯州的公路上时,它承载的不仅是学童,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选择。关税手段看似保护产业,实则在重构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但历史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不是筑起高墙,而是培育出既具竞争力又符合战略需求的内生动力。这场巴士关税战,终将成为检验美国产业政策成败的试金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美国将对进口巴士加征10%的关税 2025-10-18 06:24·第一财经

0 阅读:103

评论列表

好运东哥

好运东哥

2
2025-10-18 16:54

特不靠谱若是从犹太财团稍微收一点税,就比征收全世界的关税前还来的快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