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父母不在人世间了,什么舅舅姑姑表兄弟,还有一些八竿子打不

名城探寻 2025-10-18 08:58:07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父母不在人世间了, 什么舅舅姑姑表兄弟, 还有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属, 基本上就形同陌路,不再相互往来 爸妈不在后才彻底懂:亲戚关系原来早藏着“有效期”。 以前每到腊月廿八,母亲总会提前一天泡好糯米,第二天一早支起蒸笼做年糕。蒸好的第一笼从不先给家里孩子吃,总要仔细装两盒,让父亲骑车给舅舅送过去。 舅舅家离得不远,二十分钟的路程,父亲每次去,舅舅都会把藏在柜顶的好酒拿出来,两个男人坐在炕头,从当年的收成聊到小时候一起偷摸去河里摸鱼的事,能絮叨到天黑。 我们小孩不关心大人的话题,围着表兄弟抢刚买的玩具枪,母亲和舅妈则在厨房一边择菜一边说家常,舅妈会把腌好的腊鱼塞给母亲,母亲也会把织好的毛衣给表侄女带上,那时候总觉得,亲戚就该是这样,年年都能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断了联系。 变化是从母亲走后开始的。母亲刚走的那年春节,家里冷冷清清的,我想着按母亲的老规矩,蒸两盒年糕给舅舅送过去。 打电话过去时,舅舅的声音听起来有些迟疑,支支吾吾说“今年家里忙,孩子要去岳父母家过年,就不折腾了”。 我挂了电话,看着案板上冷却的年糕,突然就懂了——不是舅舅不想来,是没了母亲这个牵头的人,他来家里,没了能唠家常的人,怕尴尬。 后来到了清明节,给母亲扫墓时碰到姑姑,她提着祭品,看到我只是说了句“来了”,没像以前那样拉着我的手问工作问生活,祭拜完各自转身离开,连一起吃顿饭的话都没提。 以前姑姑最疼我,小时候我生病,她连夜坐车过来,抱着我去医院,可母亲不在了,那份亲昵好像也跟着淡了。 再后来,表兄弟的联系也慢慢断了。 以前逢年过节,我们还会微信聊几句,说说各自的工作,他会吐槽加班,我会抱怨带孩子累,偶尔还会约着一起回老房子看看。可自从他换了工作去了外地,又结了婚,就很少再主动联系了。 有次我试着发微信问他“最近怎么样”,隔了半天他才回一句“挺好的,你呢”,之后就没了下文。 翻着聊天记录,发现最后一次好好说话,还是母亲去世一周年时,我们一起回老房子收拾东西,他指着墙上小时候我们一起贴的奖状,笑着说“那时候你总跟我抢第一”,可现在,连这样的回忆都没了话题可聊。 其实不是亲戚变了心,是父母在时,我们都有个共同的“情感锚点”。母亲记得每个亲戚的生日,到了日子总会提醒我们打电话; 父亲会记得舅舅年轻时帮过家里的忙,逢年过节总会多备份礼;姑姑家里有事,母亲第一个过去帮忙,谁家有矛盾,也是母亲出面调解。那些细碎的牵挂和互助,把亲戚们紧紧连在一起。 可父母不在了,那个锚点没了,没人再记得谁的生日,没人再主动调解矛盾,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要忙着应对房贷、孩子上学,要照顾自己的老人,没精力再去维系那些没有强连接的亲戚关系。 有次整理父母的遗物,翻到母亲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琐事:“三月初五,舅舅生日,买件羊毛衫”“六月廿二,表侄女满月,准备红包”“九月初三,姑姑家收玉米,过去帮忙”。 那时候才明白,以前那些热络的亲戚关系,不是天生就该有的,是母亲用这些细碎的心思一点点维系起来的。 她不在了,没人再做这些事,关系自然就慢慢淡了。就像舅舅,他和父亲是一起长大的,父亲年轻时家里穷,舅舅把攒了半年的钱借给父亲盖房子,这份情父亲记了一辈子,所以以前两家走得近。 可到了我们这一代,没经历过那样的苦日子,没受过对方的恩惠,没有共同的回忆绑着,交集自然就少了。 亲戚关系的“有效期”,从来不是由血缘长短决定的,而是由父母用爱和牵挂撑起来的。有效期过了,不是人心凉薄,是生活的常态——我们都成了各自家庭的“父母”,忙着撑起自己的小家,慢慢忘了曾经的热闹。 但那些父母在时的温暖,比如舅舅送的好酒、姑姑织的毛衣、表兄弟抢过的玩具,还是会留在心里,偶尔想起,也会觉得暖。毕竟,那些年的热络是真的,那些牵挂也是真的,只是随着父母的离开,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而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2

评论列表

天神仁者

天神仁者

1
2025-10-18 09:24

微信聊一下,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感觉这种文章有些年月了,微信上线也就这十来年前才开始的。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