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清华大学方璐教授团队的消息炸了科技圈,他们造出了全球首款“亚埃米级快

烟雨评社 2025-10-17 14:51:36

10月15日清华大学方璐教授团队的消息炸了科技圈,他们造出了全球首款“亚埃米级快照光谱成像芯片”,还起了个古雅的名字叫“玉衡”,甚至论文直接登上了顶级期刊《自然》。 10月15日,《自然》期刊上一篇来自中国团队的论文引爆国际学术界。清华大学方璐教授团队研制的"玉衡"芯片,以亚埃米级(0.1纳米)光谱分辨率,在单次快门间同步捕获千万像素级空间信息,相当于用手机拍张照片的功夫,就能获取目标物体每个像素点的完整光谱档案。 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百万分之一都不到。之前全球最先进的光谱成像芯片,分辨率大多停留在纳米级,要想捕捉更细微的物质结构,要么需要复杂的辅助设备,要么得花费很长时间扫描。 而 “玉衡” 芯片能在亚埃米尺度下工作,意味着它能看清物质更精细的微观结构,比如材料表面的原子排列、生物细胞里的细胞器细节,这对材料科学、生物学研究来说都是 “降维打击” 级别的突破。 再看 “快照光谱成像”,传统的光谱成像技术有个痛点,要么 “拍得快但分不清光谱”,要么 “分得清光谱但拍得慢”。比如医学上常用的光谱成像设备,要想获取一张完整的细胞光谱图,得让设备慢慢扫描,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要是观察活细胞,很容易错过细胞的动态变化。 而 “快照” 模式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玉衡” 芯片能像手机拍照一样,在一瞬间同时获取目标的空间图像和完整光谱信息,速度比传统设备快了上千倍。 方璐教授团队在论文里提到,“玉衡” 芯片单次成像时间仅需 100 纳秒,也就是百万分之一秒,这意味着它能捕捉到快速变化的动态过程,比如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瞬间变化、光信号的瞬时传播。 给芯片起名 “玉衡” 也很有讲究,这名字源自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北斗七星” 中的第五颗星,古人用北斗七星辨别方向、确定季节,而 “玉衡” 在其中负责 “平衡” 和 “校准”。 方璐教授团队解释说,这个名字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暗含了芯片的核心功能 —— 它能像 “玉衡” 校准天文观测一样,精准捕捉和分析光信号,为后续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结合的命名方式,也让这款芯片多了一层文化内涵,显得格外有温度。 “玉衡” 芯片能登上《自然》,靠的可不只是概念创新,还有实打实的技术突破。团队在芯片设计上采用了 “超构表面集成” 技术,把上千个纳米级的光学超构单元集成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芯片上。 这些超构单元能像 “微型棱镜” 一样,同时实现光的聚焦、分光和探测,大大简化了传统光谱成像设备的结构。 之前传统的光谱成像系统可能需要好几台设备组合,体积有书桌那么大,而 “玉衡” 芯片只有指甲盖大小,重量不到 1 克,很容易集成到手机、无人机、医疗设备里,这为它的商业化应用打开了巨大空间。 目前 “玉衡” 芯片已经在几个领域展现出了应用潜力。在材料科学领域,团队用它观察到了石墨烯表面原子的缺陷变化,这对研发更耐用的石墨烯材料很有帮助;在生物学领域,它成功捕捉到了活细胞内钙离子的瞬时浓度变化,为研究神经细胞信号传递提供了新工具。 在环境监测方面,“玉衡” 芯片能快速分析空气中污染物的成分和浓度,比传统检测设备响应更快、精度更高。方璐教授团队表示,接下来会和行业合作,推动 “玉衡” 芯片的产业化,未来可能会出现在医疗诊断设备、智能手机摄像头、工业质检仪器里,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玉衡” 芯片的研发过程也打破了一些行业常规。团队里既有光学、半导体领域的专家,也有来自天文学、生物学的研究者,这种跨学科合作让他们能从不同角度解决技术难题。 现在全球都在抢占半导体和光学技术的制高点,“玉衡” 芯片的出现,不仅让中国在亚埃米级光谱成像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也为相关行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新可能。 从实验室里的理论构想,到登上《自然》的科研成果,再到未来的商业化应用,“玉衡” 芯片的每一步都在刷新人们对前沿科技的认知,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高端芯片领域的潜力。 方璐教授表示,“玉衡”攻克了光谱成像系统在分辨率、效率与集成度上的三重难题,为基础物理研究、资源勘探等提供了全新工具。业内专家评价,该成果不仅改写了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路径,更彰显了我国在芯片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信源:新华网

0 阅读:14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