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鬼才倪海厦老师说:“最养人的食物根本不是什么大鱼大肉、什么飞禽走兽。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小米粥和熬的大米粥,盛在碗里上面飘的那层油,那是最养人的”。 很多人一提到“养人”,想到的都是高蛋白、各种营养丰富的食材,海参、鲍鱼、鸡鸭鱼肉,做法都极其复杂,价格也不菲。 可是,常见的谷物粥却是老一辈中国人养生的首选,从现代营养学来看,米粥虽不及肉类富含蛋白质,但其温和、细腻的特性,尤其适合体质虚弱、脾胃亏损,也就是所谓的“养胃”。 历史上李时珍、孙思邈都曾在医书中反复强调粥类的保健作用,无论是病后调理、老人小孩,还是日常保健,粥都是最安全可靠的选择。 粥的“油层”往往是米油,经过慢火熬制精华溢出,浮在表面,那是一碗粥的灵魂和精华。 为什么熬粥会有那一层米油?其实,米油并不是我们在做饭加进去的食用油,而是米谷本身蕴含的脂类和营养物质在慢熬过程中融入水中,再因密度不同浮于表面。 米油营养价值极高,在古籍《食物本草》、《遵生八笺》等均有记载,称米油最滋养脾胃,用以恢复元气。 许多养生流派甚至将“喝米油”单列成为一项独立的食补方法,尤其是在久病体虚、老人小孩,米油有很好的恢复功能。 现代科学同样证实米油富含氨基酸、脂类、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一些谷维素,对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一定调理效果。 所以,老一辈人常常强调“小米粥,大米粥,浮着一层油最养人”,并非迷信,而是几代人的生活经验和医学积累。 我们都觉得只要营养全面就等于健康,但实际上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不强的人,原材料再高级也是白搭。 肠胃弱尤其不能依赖大鱼大肉,因为油脂和蛋白质复杂,难以消化吸收,而谷物粥不但温和、易消化,还能“养胃生津”,给身体最基础的能量和呵护。 米油就像米粥的“精华”,浮在表面的细微油层,寓含了最浓缩的营养,真正体现了“虚者补其母,母者脾胃”的养生原则。 很多调理脾胃的中药,甚至药方都建议用米汤送服,就是因为米油能和药性同步,带来更好的吸收效果。 反观当下餐桌,大家追求重口味、花样繁多,越来越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慢炖一锅粥。 有人说粥太普通,不够“高级”,也有人觉得粥不抗饿、没营养,但只看一餐的饱腹与油水丰盛,往往没有考虑脾胃健康的持续性养护。 外卖、快餐、暴饮暴食,让脾胃时时超负荷,反过来久而久之就让整个身体变得累、虚、亚健康。 真正的养生不是吃什么最贵最稀缺,而是让肠胃始终保持健康、有能量,要的就是那一份温养、细致、可持续的能量供给。 你会发现,那些长期坚持喝粥、注重米油滋养的人,状态不会太差,尤其在季节更替、体质波动的时候,基础能量更稳定。 也许你吃过无数大餐,但未必品过一碗用心慢熬的米粥,其中米油的那一层微微油光,正是身体所需的元气补给。 你怎么看待“最养人的,是米粥和那层米油”这个观点?
中医鬼才倪海厦老师说:“最养人的食物根本不是什么大鱼大肉、什么飞禽走兽。我们最常
修竹崽史册
2025-10-16 13:50:49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