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数学家丘成桐在清华任教,被问到:“您现在的薪水有多少?”丘成桐回答:“我在中

修竹崽史册 2025-10-15 13:52:38

美籍数学家丘成桐在清华任教,被问到:“您现在的薪水有多少?”丘成桐回答:“我在中国任教40年了,我从未拿过1分钱薪水。不是他们不给,而是我不要!”丘成桐的话震惊了所有人,而他接下来对中国数学的预判,振奋人心:“到2030年,中国本土数学家将能引领全世界!”   丘成桐的数学之路,从香港的求学生涯开始,跨越大洋抵达美国,他在伯克利师从陈省身,27岁破解卡拉比猜想,这个难题困扰微分几何界多年。   他的证明不只解决了问题,还开辟了卡拉比-丘流形的新领域,直接影响了弦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几何工具,33岁,他摘得菲尔兹奖,成为首位华人获奖者。   那一刻,世界数学界认可了东方智慧的深度,但丘成桐没有停留在个人荣耀上,从1979年首次回内地访问开始,他就把目光转向中国数学的土壤。   回想上世纪80年代,中国数学正从恢复期起步,华罗庚、苏步青等前辈奠基,但资源匮乏,国际交流有限。   丘成桐没有选择旁观,他从零开始,推动机构建设,1994年,他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引入全球顶尖人才,填补了亚洲数学研究的空白。   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设立晨兴数学中心,专注代数几何和数论前沿,2002年,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成立,那年北京举办国际数学家大会,他作为推动者之一,让中国数学首次登上全球舞台。   到2009年,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落成,这里汇集了33位全职教授、30多位博士后,邀请芝加哥大学的斯宾塞·布洛赫等大师定期授课,中心强调原创,不设行政负担,让数学家专注思考。   这些努力背后,是丘成桐的独特坚持,他在多个机构担任主任,却从不领取一分薪酬。   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是他亲手设计的八年制培养体系,从本科直通博士,采用3年基础+2年科研+3年深研模式。   书院不收奥数式应试生,而是选那些能独立提出问题的学生,丘成桐捐出个人资金,设立奖学金,支持中学生科学奖,从2008年起已培养数千名潜力人才。   他累计捐款上亿港元和人民币,用于竞赛、讲座和设备,却拒绝任何报酬。   这不是浪漫主义,而是战略:用行动证明,数学强国靠自力更生,不是外部施舍。   这份选择犀利地戳破了“金钱驱动创新”的神话,在资源紧缺的时代,他的无偿投入像种子,悄然改变土壤,让本土人才看到:奉献能生根发芽,而不是被短期利益绑架。 中国数学原创性仍需强化,丘成桐多次指出,过去我们擅长追赶,如在代数拓扑的跟进式工作,但引领性问题提出不足。   基础研究不牢,容易停在应用层面,国际环境也变数多:过去十年,一些中国学者在美国遇歧视,迫使他们回归。   这其实是转机,上海数学和交叉学科研究院去年吸引50多名全球一流人才全职加入,专注AI与数学交叉。   丘成桐的犀利点评在这里显露:数学成长快,30岁前出成果是常态,博士后3-5年,就能产出重量级论文。   如果我们不解决“短平快”评价体系,人才会流失到边缘,欧洲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强调十年磨一剑,中国需更多“长跑”机制。   你对这个预判怎么看? 信息来源:海峡导报《丘 成桐在清华任教,被问到:“您现在的薪水有多少?”丘成桐回答:“我在中国任教40年了,我从未拿过1分钱薪水。不是他们不给,而是我不要”》

0 阅读:59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