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饭碗稳了,科技却悄悄换芯,谁在背后托底? 2025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央视网发了个短片叫《大国粮策》,没提谁立了功,也没说哪年收成好,就拍了粮食从下种到收割再到储存的整个过程,田里有无人机转,仓库里用氮气保新鲜,浇水靠传感器自动调,黑龙江有些地,收割机连人都不用开。 可不是哪儿都这么先进,东部大平原上的农场早用上高科技了,西部山沟里小农户还得看天吃饭,片子没明说这差距,可一句“高效服务”就透出基层技术跟不上,储粮损耗从百分之五降到百分之二,确实不错,可新鲜玉米、土豆运到城里,常常烂在半路,冷链最后一截太弱了。 中国人历来讲究不浪费粮食,可食堂里剩饭还是不少,高校学生打饭,五碗里就有一碗被倒掉,嘴上说着节约,手里却在浪费,这事看着挺别扭,农业技术也悄悄进了城,上海北京有人在屋顶种菜,社区配菜靠AI算分量,城乡之间那道墙,慢慢就淡了。 国家政策也在推这件事,2025年一号文件专门提到要稳住产量,七月又出台新规定,补上冷链的短板,有人说中国用九 percent的土地养活近二十 percent的人,确实不容易,也有人说大豆和油料全靠进口,种子抗病能力下降,化肥用得太狠,土地都快撑不住了,专家讲,以后想增产不能靠多占地,得靠技术突破,可企业投的钱不够,研发跟不上。 真正的难处不在数据好看,而在技术能不能真走到每个农民手里,示范田再怎么先进,小农户用不上,饭碗就还是不踏实。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后,中国禁止出口安世中国生产的部件和组件。这就意味着荷兰安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