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张晞临说:“当年,我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京外文印刷厂工作,几年后的一天,我和好友冯远征、吴刚、丁志诚几个吃饭喝酒,我说我不想在印刷厂干了,想找个其他的工作。” 2024 年春,上海白玉兰奖提名晚宴的后台,聚光灯落在张晞临手中的提名奖杯上。他指尖摩挲着奖杯的纹路,突然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卷边的老照片。 1986 年的北京外文印刷厂,19 岁的他穿着蓝色工装,胸前别着 “优秀工人” 的徽章,手指缝里的油墨黑渍像永远洗不掉的印记,背后的印刷机还在冒着热气。 1987 年冬,北京外文印刷厂的工具箱旁,张晞临打开箱子时愣住了。 底层压着两本崭新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和《表演基础教程》,扉页上用铅笔写着 “加油,我们看好你”。 他拿着书,红了眼眶 —— 前几天夜班,他跟工友抱怨 “找不到表演资料”,没想到大家记在了心里。 后来他才知道,这是车间里五个工友凑了半个月工资买的,还特意托人从北京电影学院门口的书店捎回来。 有次老工友李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别偷偷摸摸念台词了,车间里机器吵,我们听不见,你放心练。”那句 “放心练”,成了他那段压抑日子里最温暖的支撑。 1990 年上海戏剧学院的课堂上,张晞临的笔记本格外特别。别人的笔记是简单记录,他却用印刷厂排版的 “分栏法”,把台词、动作、情绪分析清晰分开,甚至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 “重音位置”“停顿时长”。 有次老师看到他的笔记,惊讶地问:“你这排版思路很专业,以前做过相关工作?”张晞临笑着说起自己的印刷厂经历,还把 “分栏法” 分享给同学:“把台词当‘文字排版’,每个字的位置都很重要。” 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让他在台词课上始终名列前茅,也为后来塑造 “蔡成功”“毛人凤” 等角色的台词功底打下基础。 1995 年北漂的日子里,张晞临的 “印刷技能” 成了谋生的意外助力。没戏拍时,他在一家小印刷厂兼职排版,老板看中他 “懂外文印刷、能精准校对”,给他开了比普通排版员高两倍的工资。 有次排版话剧剧本,他忍不住在空白处标注 “此处台词适合轻声处理”,没想到被来取稿的话剧导演看到:“你还懂表演?” 就这样,他得到了一个话剧龙套角色,虽然只有三句台词,却让他重新燃起希望 —— 原来,曾经的 “铁饭碗” 技能,在追梦路上也能成为 “敲门砖”。 那段时间,他白天排版赚钱,晚上去剧场演话剧,日子虽苦,却格外踏实。2016 年《人民的名义》剧组,张晞临为 “蔡成功” 这个角色下了不少功夫。 他特意回了趟北京外文印刷厂附近的老胡同,跟当年的老街坊聊天,观察小老板们 “说话带笑、眼神藏算计” 的状态 —— 这些细节,后来都成了 “蔡成功” 的角色底色。 可观众记住了 “蔡成功”,却没记住 “张晞临”,他对此毫不在意:“角色被记住,比我自己出名更重要。” 2023 年《沉默的荣耀》剧组,张晞临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毛人凤的眼神。 为了贴近这个历史人物,他翻遍了档案馆的老照片,发现毛人凤说话时习惯微微低头,眼神总是藏在眼镜后面。 他特意配了一副无度数的眼镜,每天对着镜子练习 “低头说话”,还找了历史专家了解毛人凤的性格特点。有场戏需要他用眼神表现 “笑里藏刀”,他反复拍了十多条,直到导演说 “对,就是这个感觉” 才罢休。 剧播出后,观众说 “张晞临的眼神太绝了”,他却笑着说:“这都是磨出来的,没有谁天生就会演。” 如今,58 岁的张晞临依旧活跃在片场。他常对年轻演员说:“我的追梦路走了三十多年,靠的不只是执着,还有身边人的温暖。别害怕起点低,只要坚持,平凡日子里也能长出梦想。” 从 1986 年的印刷厂工人,到 2024 年的实力派演员,张晞临的故事里,没有一夜成名的奇迹,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和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暖助力。 张晞临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证明:平凡人也能靠执着的梦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张晞临
海哈金喜离开北京:她不是退圈,是换了个更大的舞台离婚后,海哈金喜没有在北京纠
【13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