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上演“美式服软”:美国还想和中方继续谈判,30万在美中国留学生就是“人质”

地缘历史 2025-10-15 17:51:39

美财长上演“美式服软”:美国还想和中方继续谈判,30万在美中国留学生就是“人质”   美国人其实早就绷不住了。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新增五种关键元素,等于在美方高调挑衅之后,精准打在它最疼的地方。   第二天,特朗普就照例开怼,说要在11月1日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硬话说得响,市场直接崩了。 第三天, 第四天,标普500当天下跌超2%,科技股领跌,华尔街比谁都清楚,这“100%”不是吓唬中国,是吓唬自己。   可别以为这只是特朗普发疯。10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开始“服软”,在福克斯商业频道上说话变了腔调。   他说中美“刚有实质性沟通”,100%关税“不一定会发生”,还透露这周两国将举行工作级别会谈。   他的意思很直白:我们还想谈,能不能别真打?   这不是第一次,美国人嘴上硬,心里虚。但这次他们耍的花样更狠,把中国留学生拿出来当筹码。   也是在13日,贝森特话锋一转,说如果中国不撤销稀土管制,美国不排除“对中国学生进一步采取措施”。   这话很熟,跟2025年1月以来他们对留学生的各种限制政策如出一辙。   签证收紧、面签暂停、社交媒体审查加剧,5月那一波政策刚刚让中国学生签证同比下降20%,印度学生更惨,签证暴跌44.5%。   现在好了,他们干脆把“30万中国留学生”明晃晃地摆在谈判桌上,变成了“人质”。   美国人不是不知道中国留学生的价值。他们撑起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经费,滋养了科技企业的研发土壤,甚至稳住了部分高校的财政底线。   可一到关键时刻,美国政府就会毫不犹豫地把留学生变成政治工具。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区别是,这一次他们把这种操作摆到了明面上,毫无遮掩。   为了谈判,他们现在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给出的回应非常明确,六个字:“打,奉陪到底。”   不仅没有给美国台阶,还毫不客气地批评了美方“一边要谈、一边威胁”的双标态度。   中方的逻辑很清楚:谈,可以;打,也奉陪;但你不能边打边谈,还想占便宜。   这场博弈里,美国人真正怕的不是中国不谈,而是中国真不怕打。   稀土这张牌,中国不是第一次打,但打得越来越精准。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美国稀土对华依赖度高达96%。   这意味着,一旦中国真的收紧出口,美军的导弹、F-35战机、高端芯片供应链都会“卡壳”。   美方当然清楚这个后果,所以现在才急着降温,急着谈判。   贝森特提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取消关税,你们解除稀土管制”,听起来像是交换,实则是求和。   可惜,中国不吃这一套。商务部明确表示,稀土管制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正当行为,不是谈判筹码。   这个回应其实已经透出中方的底线:你要谈,就摆出诚意;你要打,那就别怪我们不留情面。中方现在打的是主动仗,守的是战略定力。   美国人还在幻想旧剧本能再演一遍:先威胁,把气势压上去;再示好,诱使中方让步;最后拿个“面子工程”,回家交差。   这套剧本,在过去几十年里确实常用常新,但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那个“谈一次就让一次”的中国了。   稀土管制就是一次精准反击,不仅打在美国供应链的软肋上,更打在它的战略焦虑上。   他们现在慌了,不想真打。为什么?因为这次中方没有眨眼。   10月以来,美国内部已经出现分裂。   《纽约时报》点名批评特朗普的团队对华政策“缺乏连贯性”,《华尔街日报》更是直言,这次加税威胁“难以兑现”,本质上是“虚张声势”。   美国人自己都知道,他们输不起。   真正让美国坐立不安的,不只是稀土,也不只是谈判破裂,而是他们的“人质逻辑”正在自毁长城。   把留学生当威胁,反过来只会加速中国学生对美国教育体系的疏离。数据不会骗人,2023/2024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已经下降了25.5%。   他们想打感情牌,还想耍政治权谋。可问题是,这世界早就变了。中方这次打出的不仅是稀土硬牌,更是一种态度:你把我当对手,我就不当你是朋友。   谈判桌上,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求市场、求技术、求合作的角色,而是一个有筹码、有底气、有战略节奏的大国玩家。   10月第三周,中美将在华盛顿举行工作级别会谈。特朗普也很可能在月底的APEC峰会期间与中方官员碰面。   贝森特提前放风,说自己会在APEC前见中国高官。美方现在说得好听,是因为他们知道不能再“硬到底”。   可惜,他们已经在9日和10日把自己逼上了墙角。你可以喊100%关税,但你不能承受100%的代价。

0 阅读:126

评论列表

wjj_king

wjj_king

1
2025-10-15 18:59

留学生?这是要断自己的狗粮?真是狠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啊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