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一项至今没有任何军队能打破的世界纪录: 朝鲜那场仗打得很苦,但有个

微笑着前行 2025-10-15 17:26:49

朝鲜战争中一项至今没有任何军队能打破的世界纪录: 朝鲜那场仗打得很苦,但有个叫三所里的小地方。因为志愿军干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儿,永远被记住了。一场强行军加上硬碰硬的阻击战,打出了个世界纪录,到今天也没人能破。   那是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刚打响。   西线战场上,美军第9军正准备从价川往顺川撤退。   他们走的这条路,唯一的落脚点就是三所里。   要是这地儿被他们抢到手,志愿军包围的全盘计划就白费了。 肩负穿插任务的,是志愿军第38军113师。这支从东北战场一路打到朝鲜的部队,在此前的第一次战役中因误判敌情,未能及时穿插到位,曾受到志愿军总部的严厉批评。第二次战役打响前,38军上下憋着一股劲,113师更是立下军令状,务必完成切断美军退路的关键任务。当时,美军第9军下辖的第2师、第25师及土耳其旅等部队,装备着清一色的机械化车辆,从价川到三所里的公路全程约70公里,按其机动速度,最多4小时就能抵达。而113师官兵全靠双脚,且需在崇山峻岭中行军,沿途还要避开美军的空中侦察和小股部队袭扰。 为了抢在美军前面,113师师长刘海清、政委于敬山作出大胆决定:全师轻装前进,除武器弹药和少量干粮外,所有非战斗物资一律就地隐藏;同时关闭电台,避免无线电信号被美军侦测,仅靠军号和信号弹传递指令。11月27日黄昏,全师官兵在夜幕掩护下出发,开始了载入史册的强行军。当时朝鲜半岛正值寒冬,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官兵们大多穿着单衣和胶鞋,不少人脚上的冻疮早已破溃,行军途中只能用破布简单包裹。即便如此,部队的行军速度始终保持在每小时8公里以上,部分先锋连队甚至达到每小时10公里,这对连续作战多日、体力已近极限的士兵来说,堪称生理奇迹。 11月28日凌晨4时,113师338团先头部队率先抵达三所里。此时,美军先头侦察分队距离村口仅剩下不到1公里。官兵们来不及休整,立即依托三所里周边的小山丘和房屋构筑简易工事。半小时后,美军的机械化纵队抵达村口,看到突然出现的志愿军,瞬间陷入混乱。338团官兵利用地形优势,以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组成密集火力网,硬生生将美军挡在村口。美军很快反应过来,凭借坦克和火炮的优势发起轮番冲锋,炮弹将志愿军的工事炸得面目全非,但每次冲锋都被官兵们用血肉之躯顶了回去。 战斗打响后,113师后续部队陆续赶到,不仅巩固了三所里的防御,还派出337团向另一个关键节点龙源里穿插,彻底封死了美军的另一条退路。美军第9军陷入志愿军的包围后,曾多次组织兵力向三所里和龙源里突围,甚至调用飞机对志愿军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但113师官兵始终坚守不退。在这场持续两天三夜的阻击战中,113师官兵以伤亡过半的代价,牢牢控制着两条关键退路,为志愿军主力围歼美军创造了决定性条件。此战后,38军因战功卓著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万岁军”的称号,而113师创造的“步兵师14小时急行军72.5公里”的纪录,因兼具高强度行军和随即投入惨烈阻击战的双重难度,至今仍未被任何国家的军队打破。 这场战斗背后,是志愿军官兵对命令的绝对服从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他们中,有带着伤口咬牙坚持行军的普通士兵,有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潜伏到身体冻僵仍保持战斗姿势的战士,更有在弹药耗尽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基层指挥员。这些细节并非虚构,而是来自战后志愿军的战斗总结和幸存官兵的回忆,真实反映了这支军队为何能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创造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三所里的胜利,不仅改变了朝鲜战争的战局,更成为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它揭示的不仅是一个无法打破的纪录,更是一支军队的精神底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3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