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倪匡伪造多种公章、证件、介绍信,由内蒙古畏罪潜逃至广州,七月间偷渡至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5 16:34:55

1957年,倪匡伪造多种公章、证件、介绍信,由内蒙古畏罪潜逃至广州,七月间偷渡至澳门,最终逃到香港。 1957年,那时候的倪匡,才22岁,是个热血但又棱角分明的上海青年。初中毕业后,他上过干校,参过军,最后被分配到内蒙古一个农垦总队,说白了,就是劳动改造。那地方,天高皇帝远,但规矩比天还大。 年轻人嘛,总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他在那里干的活儿五花八门,甚至还负责管养几条凶猛的狼狗,用来防范野狼。有一次,一只狼狗挣脱了,把总队的领导给咬了。这事儿不大不小,但足够让他心里发毛,总觉得有双眼睛在背后盯着他。 真正把他推向悬崖的,是一把火。 内蒙古的冬天有多冷,没去过的人很难想象,零下三四十度是家常便饭。一天,倪匡和几个同事运煤,半路上烧的柴火用完了,车也快冻熄火了。人在极寒之下,脑子是会短路的。他看着路边一座小木桥,心一横,带着人三下五除二就给拆了,当柴烧了取暖。 在当时,这可不是小事。这座桥是交通要道,他这一拆,直接导致一辆拖拉机掉进冰河里,还出了人命。事情很快被定性为“破坏交通设施”,往大了说,就是“反革命破坏罪”。 调查组下来了,风声越来越紧。倪匡心里清楚,在那个年代,这顶帽子一旦扣上,这辈子就算完了。他每天活在恐惧里,睡不着觉,总觉得末日随时会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赌一把。他决定:逃! 这可不是现在买张高铁票说走就走的旅行。在1957年,没有介绍信,你寸步难行,连住个小旅馆都登记不了。倪匡被逼到绝路,爆发出了惊人的“才能”——他开始伪造文件。 他找来萝卜,模仿公章的字体,一笔一划地刻。又找来纸和笔,模仿领导的签字,给自己开了一张去“南方探亲”的介绍信。 就这样,靠着这些足以掉脑袋的假证件,他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从内蒙古到齐齐哈尔,再到大连,换乘轮船到上海。每一站,他都提心吊胆,生怕哪个关卡被人盘问,识破他的伪装。在火车上,他不敢多说话,眼睛时刻留意着穿制服的人。那种感觉,就像一部没有配乐的谍战片,所有的紧张全压在心里。 他在上海短暂逗留,不敢回家,怕连累家人。最后,他把目标定在了更南边——广州。因为那里,离香港和澳门最近。 抵达广州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他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必须尽快离开。七月的一个晚上,他通过蛇头,挤上了一艘开往澳门的小渔船。在海上颠簸的时候,他回头望向漆黑的海岸线,不知道自己这一走,是对是错,甚至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看到太阳。 从澳门辗转偷渡到香港,当他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时,身上几乎一无所有,唯一拥有的,就是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感和对未来的茫然。他不会说广东话,没有任何门路,只能去码头、去工地干苦力,扛大包,赚最辛苦的钱。 命运的转机,有时候就藏在一张旧报纸里。 干活休息的时候,工友们都在传看报纸上连载的武侠小说。倪匡也拿来看了几眼,少年时饱读诗书的底子让他脱口而出:“这写的什么玩意儿?这水平,我也能写!” 工友们都笑他吹牛,一个扛大包的,还想当作家? 这句话刺激了倪匡。他想,是啊,我为什么不能写?他翻到报纸的版权页,记下了报社的地址。第二天,他就用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买了一身还算干净的衣服,直接找上门去。当时《真报》的老板看这个年轻人有点意思,就让他当场写一篇。 倪匡抓起笔,多年的阅读积累在这一刻全部喷涌而出。 他写了一篇短篇小说,交上去。老板看完,当即拍板:你明天来上班吧! 从此,那个在内蒙古畏罪潜逃的青年倪匡“死”了,在香港文坛,一个名叫“倪匡”的作家诞生了。他自称“写稿佬”,靠着一支笔,不仅养活了自己,还把全家人都接到了香港。他的妹妹,后来也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家——亦舒。 当然,他最成功的,还是“卫斯理”系列。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外星人、神秘事件,在那个年代,简直是给读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很多人说,倪匡的脑子像个外星人,这或许和他那段离奇的逃亡经历有关。一个在绝境中靠着想象力和胆识活下来的人,他的思维,注定和普通人不一样。 他和金庸、古龙、蔡澜并称“香港四大才子”,是至交好友。最著名的段子,莫过于他给金庸代笔写《天龙八部》。金庸出国前千叮万嘱,让他手下留情,别把角色写死了。结果倪匡玩心大起,因为讨厌阿紫,大笔一挥,就把阿紫的眼睛给写瞎了。金庸回来一看,哭笑不得,但报纸已经登了,改也改不回来,只好顺着往下写。 这件事,足见倪匡的性格:我行我素,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 这或许也是他当年敢于拆桥、敢于伪造公文、敢于逃亡的性格底色。 后来,香港回归前夕,他又一次感到了“恐惧”。他害怕自己的“前科”被翻出来,于是举家移民去了美国。很多人说他一辈子都在“逃”,从内蒙古逃到香港,又从香港逃到美国。

0 阅读: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