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平度:40万岚图梦想家自动泊车惊魂夜!底盘卡死车门难开,智能驾驶是神器还是摆设?车主直呼:第二辆新车定金该不该退? (来源:半岛都市报) 那个夜晚,青岛平度的冷先生握着手机,反复看着停车场监控视频里的画面。他的岚图梦想家MPV像一匹失控的野马,在自动泊车时猛地倒冲上路沿石。一声巨响后,车身倾斜,底盘被碎石卡死,侧滑门再也打不开。这辆曾被他称为“智能出行伙伴”的座驾,此刻仿佛一场科技幻梦的破碎现场。 冷先生至今记得购车时的期待。40多万元的选择,不仅是冲着豪华配置,更是对“自动泊车”黑科技的信任。一年多来,这辆车载着家人穿梭于城市与郊野,甚至雨天也能精准入库。但这一次,在熟悉的酒店停车场,它竟“骑”上了半米高的路沿石。监控里,车辆停顿后突然二次倒车,车头猛然抬起——像极了人类驾驶员“踩错油门”的慌乱瞬间。 事故发生后,冷先生的第一反应是后怕:“如果当时车旁有孩子呢?”更让他焦虑的是,手机和车钥匙全程未收到任何预警。智能系统仿佛突然“失语”,留下车主独自面对一地狼藉。而最讽刺的是,就在事故前一周,他刚为第二辆岚图新车支付了定金。如今,这份信任已摇摇欲坠。 岚图汽车销售方的回应略显程式化:强调智驾系统“仍需驾驶员负责”,承诺优先检测车辆。但冷先生的困惑远未解决——为何在标线清晰的停车场,系统会误判路沿石为可通行区域?究竟是传感器盲区、算法漏洞,还是复杂环境下的必然风险?这些问题,恰是智能汽车时代消费者共同的“心头刺”。 这起事故背后,映射出比车辆损伤更深的裂痕:当科技承诺与现实表现出现落差,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如何重建?冷先生的经历并非孤例。近年来,多起自动泊车事故引发争议,从特斯拉到新势力品牌,智能驾驶的“完美滤镜”正被一次次敲出裂痕。消费者开始意识到,炫酷的功能背后,可能藏着未成熟的技术与模糊的责任边界。 然而,若因个案否定技术革新,或许也是一种偏见。自动泊车本意是减轻驾驶负担,尤其在狭窄车位或新手司机场景中,它本应是福音。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此凸显:越是智能,越需精准;越是便利,越需安全兜底。冷先生的遭遇,实则为行业敲响警钟——智能驾驶不能只靠营销话术,更需扎实的技术迭代与责任担当。 对车主而言,这场事故更像一堂“科技理性课”。我们拥抱创新,但也需保持清醒:当前阶段的自动驾驶,仍是“辅助”而非“替代”。就像冷先生反思的:“或许我太依赖系统了。”这句话背后,是无数用户从盲目追捧到理性认知的成长轨迹。 截至发稿,岚图厂家尚未公布具体事故原因。但公众的讨论早已超越个案:有人呼吁完善智驾事故鉴定标准,有人建议保险条款需与时俱进,更多人则在思考——当汽车变成“轮上的机器人”,我们该如何与它共处? 冷先生仍在等待车辆的检测结果。他说,如果厂家能坦诚沟通、积极解决,他或许还会考虑留下那辆新车。毕竟,信任的崩塌只需一瞬,重建却需点滴积累。而这场自动泊车风波,最终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企业面对问题的态度与温度。 青岛 岚图梦想家 自动泊车 惊魂夜 智能驾驶安全 科技与责任消费者权益 (本文基于半岛都市报报道重构,旨在引发对技术应用的深度思考。内容仅供参考,事件进展请以官方通报为准。)
青岛平度:40万岚图梦想家自动泊车惊魂夜!底盘卡死车门难开,智能驾驶是神器还是摆
洵哥
2025-10-15 13:43:27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