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曝光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乱象: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首批动力电池集中退役,这本是巨大的“城市矿山”,但合规回收企业却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
- 乱象根源:小作坊的“灰色竞争”
高价抢货:小作坊拆解成本不足1500元/吨,无税票负担,出价竟比合规企业高20%-30%。
安全隐忧:回收点紧邻居民区,电池随意堆放、鼓胀磕碰常见,缺乏消防与防爆措施。
资源截流:武汉某合规企业称,回收车辆中约80%的电池已被小作坊提前拆走
- 合规企业:投入巨大却“吃不饱”
“白名单”企业需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环保产线(如某企业仅预处理车间投入超3200万元),但因成本高昂,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控制成本,部分企业只能“集中生产”,攒够原料再开工
- 电池去哪了?
梯次利用:电池容量50%-80%时,可拆解重组用于储能
再生利用:容量低于40%时,可提取锂、钴、镍等金属再造新电池
但小作坊仅简单检测后转售修理厂,仅电池转手利润就覆盖整车回收成本
- 出路在何方?
专家指出,需从源头强化管理,将车企与电池企业纳入回收责任主体,并完善法规、明确责任
你如何看待电池回收“正规军”打不过“小作坊”的现象?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困局动力电池回收乱象新能源电池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