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

娱乐来说话 2025-10-14 22:15:40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各位义父,点个关注,欢迎评论,爱你们哦 这位法国男子叫米里拜尔,中文名叫米睿哲,是法国空军司令的后裔。1976年,他背着一个塞满中国教育现状笔记的行李箱,从巴黎飞到北京,一落地就扎进了北京语言学院,成了一名外教。 那时候的中国,街头常见带着补丁的衣裳,普通人家有台收音机都算稀罕物,他被分到学校的老四合院里,冬天得自己生煤炉取暖,夏天靠一把蒲扇熬过酷暑。有人问他会不会觉得苦,他指着院里的老槐树笑:“比在法国军营里规矩少多了,自在!” 他第一次资助学生,是在1982年的冬天。那天他路过教学楼走廊,听见角落里有哭声,走近一看,是个叫李建国的农村学生,手里攥着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眼泪把纸都打湿了——家里凑不齐路费和学费,只能放弃。 米里拜尔没多问,第二天就把一笔钱送到了李建国手上。后来才知道,那钱是他偷偷变卖法国老家部分家产换来的,他只跟李建国说了一句话:“去学真本事,记得回来给中国做事。” 从那以后,米里拜尔就成了学校里的“隐形资助人”。只要听说有优秀学生因为钱绊住脚,他就主动找上门。资助的钱从不记账,也不让学生写欠条,唯一的要求就是留学期间定期给他写封信,说说学习进展。 有次学校想给他涨补助,还说要换个带暖气的房子,他都摆手拒绝:“我一个人住,老房子够了,钱留着帮学生更有用。”就连学校硬塞给他的奖金,他转头就捐给了贫困生基金。 他住的老房子里,墙上贴满了学生寄来的照片。有在实验室里穿白大褂做研究的,有在乡村小学给孩子上课的,每张照片下面都用钢笔写着学生的名字和回国后的工作单位。 他没事就搬个小板凳坐在墙前看,嘴里念叨着:“这个孩子现在在搞高铁研发,那个去了西部支教,都没让我失望。” 2005年,米里拜尔已经60多岁,爬楼梯都得扶着扶手,却做了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去公证处办遗体捐献手续。那天他特意穿了件藏青色的中式对襟衫,手里捧着刚打印好的捐献证书,笑得像个拿到奖状的孩子。 朋友劝他:“好歹留个念想,何必呢?”他却摇头:“我这辈子没给中国做过啥大事,死后把身体捐出去,能帮医生研究治病,也算是最后一点贡献了。” 现在不少人做慈善,总想着要名声、要回报。有的资助人会要求学生毕业后去自己公司上班,有的甚至会逼着学生改专业。 米里拜尔却完全不一样。有个被他资助过的学生,后来成了著名的桥梁工程师,想给他买套带电梯的大房子,他当场就拒绝了:“你把桥修结实,让老百姓安全过河,比给我买房子强一百倍。” 去年我去北京语言学院采访,还见过米里拜尔一次。他已经快80岁了,走路得拄着拐杖,却还坚持每周去学校转两圈。 遇到年轻学生,他就拉着人家的手问:“小伙子,有啥志向啊?愿不愿意学好本事,给中国的发展出份力?”他这辈子没结婚,没孩子,却有70多个“中国孩子”记着他的好——这些学生有的在芯片领域攻关,有的在乡村教育一线坚守,都在践行当年的承诺。 网上有人说他“傻”,放着法国的优渥生活不过,跑到中国遭罪。可米里拜尔从不这么想,他说在中国的40多年,是他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成长起来,把学到的本事用在中国的土地上,比任何荣誉都让我满足。” 其实现在我们缺的不是慈善,而是像米里拜尔这样“纯粹的慈善”——不图名、不图利,只想着帮别人、帮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付出的人?如果是你,会怎么看待米里拜尔的选择?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或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
娱乐来说话

娱乐来说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