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出警告:中国下个月开始飞往美国航班,不可以经过“俄罗斯上空”,否则禁止降落美国! 中国航司往返美国的航班,长期以来选择飞越俄罗斯领空。这条基于大圆航线的飞行路径,是连接两国最直接的路线。 以北京至纽约航线为例,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上空飞行,距离约 11000 公里,耗时 13 至 15 小时。 这种路线选择符合国际民航运营的通行逻辑,即通过最短路径降低燃油消耗、缩短飞行时间,同时提升旅客出行效率。 美国提出的禁令若实施,将直接改变这一运营常态。 中国航司需重新规划航线,可行方案包括绕行太平洋或阿拉斯加。 绕行太平洋需向东飞越日本,再经夏威夷或阿拉斯加进入美国,总航程将增加约 2000 公里,飞行时间延长 2 至 3 小时。 绕行阿拉斯加则需向北飞越北极圈后转向东南,航程增加约 1000 公里,飞行时间延长 1.5 小时,且需应对北极圈复杂的气象条件。 航线变更带来的直接影响体现在运营成本上。 每班次航班燃油消耗将增加约 1.8 吨,按当前油价计算,单次成本增加 1.5 万至 2 万美元。 机组人员工作时间延长可能触发额外排班费用,生鲜货物运输的损耗率也可能从 2% 升至 5%,电子产品运输周期延长还会影响供应链效率。 这些成本变化最终可能导致中美航线票价上涨 15% 至 20%,影响旅客出行选择。 面对这一提议,中国多家航司已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七家航司共同签署信函,致美国交通部,要求给予更多时间评估禁令影响。 信函指出,禁令实施将损害公共利益,严重扰乱已预订航班的旅客出行计划。 中国国航单独提交动议,希望将原本仅两个工作日的评议期延长至七个工作日,以便完成全面评估并准备实质性回应。 国际民航领域,空域使用有明确的规则体系。 各国领空的开放与使用通常基于双边或多边协议,航空器飞越他国领空需获得许可。 中国未参与对俄相关制裁,航司飞越俄罗斯领空均已依法获得许可,属于合规运营。 美国此次提议的禁令,与当前国际民航业基于效率与安全的运营原则存在差异,也引发对规则一致性的讨论。 中国外交部在回应相关提问时指出,美方对中国航空公司运营施加限制,不利于两国人员往来。 美国国内也出现不少理性声音。 网友在法规公示网站的公共评议页面留言,指出禁令将大幅延长飞行时间、减低出行效率,减少旅客选择并提高机票价格,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敦促美国交通部重新考虑。 中美间的航空联系对两国人员往来与经贸合作至关重要。 截至 2025 年 9 月,中美间往返航班总数量为 826 班次,通航航线 21 条,中国航司实际承运航班数量占比 50.73%,美国航司占比 49.27%。 这些航班承载着旅客出行、货物运输等多重需求,是两国务实合作的重要纽带。 目前,美国交通部尚未公布最终决定,相关评议仍在进行中。 中国航司持续开展影响评估,包括航线改道的具体方案、成本控制措施及旅客服务保障等。 业界普遍期待通过充分沟通,找到兼顾各方关切的解决方案。 航空运输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安全与效率,维护旅客与行业的共同利益,这一目标需要各国在规则框架下通过协商实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航空网络的顺畅运行依赖各国的协同与包容。 中美民航业的合作已有多年基础,面对此次空域使用的分歧,理性沟通与务实协商仍是最佳路径。 无论是航司的评估回应,还是公众的意见表达,都体现了对航空秩序与民生需求的重视。最终的解决方案,也必将围绕这些核心诉求展开,确保中美航空联系的稳定与可持续。
就在刚刚美国发布了对中国的警告!美国发出警告:中国下个月开始飞往美国航班
【52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