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了2个月,孩子眨眼、耸肩消失了,秋冬治抽动用它泡脚就够了
“外治巧法”——不用吃药打针,只用一锅中药汤泡脚,两个月就让孩子的抽动症状消失。
希望能给正在迷茫的家长们,指一条温和又有效的路。
在中医理论里,肝主筋,开窍于目。所以眨眼、咧嘴、耸肩这些筋肉的异常抽动,首先责之于肝。
孩子像初生的嫩芽,肝气生发旺盛,但又不稳定,一旦遇到情绪压力、学习紧张,或者被家长责骂,就容易导致肝风内动。
这个“风”,就是体内不正常的气机流动,它一动,孩子就控制不住地“动”。
同时,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
现在很多孩子饮食不节,爱吃生冷甜腻,伤了脾胃。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无法濡养筋脉,肌肉失养,也会不自主地动。
更重要的是,脾土虚弱,无法制约肝木,反而会加剧肝木乘脾土的局面,让肝风更猖獗。
所以,问题的核心成了一个循环:脾虚 → 肝旺 → 风动。

知道了病根,治法就清晰了:健脾、平肝、熄风。
那为什么我特别推崇泡脚呢?
《黄帝内经》有云:“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
我们足底有涌泉等六大经脉的数十个穴位,是人体经气交汇的“枢纽站”。
通过泡脚,药性能借助水的温热之力,从皮肤、从腠理、从穴位,快速吸收,循经而上,直导肝、肾、脾经。
很多孩子坚持不了吃中药,而泡脚要容易接受得多,也更能让孩子放松下来。
尤其是泡脚,能引上焦的“虚火”、“心火”下行,让孩子心神安宁,睡得踏实。睡得好,肝血得以涵养,肝风自然就平息了。
我的这个基础泡脚方,思路如下(提示:具体用药务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此处仅为思路分享):
● 怀牛膝:引血下行,把上面的“火”引下来,好比给沸腾的锅盖上一个盖子。
● 白芍、牡蛎:柔肝熄风,平抑肝阳,是安抚“肝风”的主力军。
● 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强壮“脾土”,从根源上制约肝木。
● 钩藤:熄风止痉,专门针对肌肉的痉挛、抽动。
● 远志:安神益智,让孩子心神安定。
诸药合用,通过足底这个“开关”,实现上病下治,外治内调。
门诊案例
去年秋天,我接诊了一个8岁的男孩,孩子频繁地、用力地耸肩,一分钟能有好几次,自己完全控制不住,在学校被同学起外号,变得自卑、易怒。
也看过西医,诊断为“短暂性抽动障碍”,但家长不想过早用药。
我一看孩子,面色偏黄,鼻梁有青筋,舌苔白腻。问诊得知,他平时胃口不好,挑食,但特别爱喝冷饮,大便时常溏稀,晚上睡觉也不踏实,爱翻身。
这就是典型的“脾虚肝旺”之象。
我当即开了上面思路的泡脚方,并郑重地对家长提出了“三要三不要”:
▶ 要:要耐心,调理需要时间;要鼓励,不要批评他的动作;要陪他一起户外运动。
▶ 不要:不要喝冷饮、吃冰淇淋;不要看太多电视、玩手机(尤其避免紧张刺激的画面);不要给他过重的学习压力。
结果呢?
泡脚一周后,妈妈反馈说孩子睡觉踏实多了,耸肩的频率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减少。我让她继续坚持。
一个月后,复诊时,我明显看到孩子的耸肩动作减轻了大半,面色也红润了一些。妈妈高兴地说,老师也反映他上课注意力集中了。
整整两个月后,妈妈发来微信视频,视频里的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肩膀稳稳的,那个曾经困扰他许久的动作,几乎看不到了。
妈妈语音里带着笑意,“我们现在还在坚持泡,就当保健了,孩子身体比以前好多了,感冒都少了!”
泡脚,就是这样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扶正方式。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泡脚时的注意事项,只有用对方法,才能让药效最大化:
1.控制水温与时间:水温以37-40℃为宜,用手背或脚尖试温,不烫为宜;
每次泡脚10-15分钟左右,泡到孩子额头微微出汗即可,不要泡太久,以免耗伤津液。
2.注意泡脚时机:最好在晚上睡前1小时泡脚,泡完后及时擦干双脚,穿上袜子保暖,避免受凉;饭后半小时内不要泡脚,以免影响消化。
3.辨证调整配方: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抽动症的类型也不一样(比如有的孩子偏湿热,有的孩子偏虚寒),具体用药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不要盲目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