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马占山宣布向日本投降,顿时国内上下骂声一片,然而在受降仪式上,马占山竟以不识字为由,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一个月后,他更是从日本人手里骗走2000多万元![熊猫] 1932年,抗日英雄马占山投降日军的消息震惊全国,这位曾在江桥重创日军的将领,转眼成了万人唾骂的“汉奸”,但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 就在签署投降协议时,马占山以“不识字”为由,拒绝在文件上落笔,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他精心策划的一步棋。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势急转直下,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直扑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时任黑河警备司令的马占山临危受命,出任黑龙江省代主席。 到任当天,他立即发表宣言:“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扰乱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铲除之,”这是九一八后,中国省级领导人首次公开表态抵抗日军。 嫩江大桥是通往齐齐哈尔的咽喉,马占山下令拆毁三段桥面,构筑防御工事,1931年11月4日,日军发起进攻,他亲临前线指挥。 这场血战持续38天,我军以牺牲两千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千余人、伪军数千人,江桥抗战打响了武装抗日第一枪,马占山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然而孤军奋战的困境逐渐显现,弹药补给严重不足,援军迟迟未到,1932年2月,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中,马占山做出了那个备受争议的决定。 一时间,全国舆论哗然,上海《申报》连续刊文批评,北平学生团体发表抗议声明,连他最信任的部下都难以理解这个决定。 但马占山在后来公布的《痛告国人书》中道出实情:“欲解决目前难关,惟有将计就计,向敌诈降,缓敌追击;且可得存实力,静候关内出兵。” 接下来的四十天,他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无间道”,表面上与日军周旋,暗中却积极筹备再度抗日,他不仅拒绝签署任何实质性文件,还以整编部队为由,成功运出十二辆汽车、六辆轿车。 更关键的是,他设法转移了二千四百万元款项和三百匹战马,以及其他重要军需物资,这些物资后来成为他重新抗日的资本。 1932年4月1日,马占山看准时机,带领二百余名亲信离开齐齐哈尔,抵达黑河后,他立即通电全国,宣布再举抗日旗帜。 日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马占山一直在暗中筹划,他联合吉林的李杜、丁超和海拉尔的苏炳文,组建东北救国抗日联军,继续与日军周旋。 七月的一次激战中,他的参谋长韩家麟为掩护突围壮烈牺牲,日军误将韩家麟认作马占山,甚至割其首级送往东京请功,这个乌龙事件,反而让马占山得以继续领导抗日力量。 后因孤立无援,马占山于1932年12月退入苏联境内,次年回国后,他始终没有停止抗日活动,1936年西安事变,他率先在八项主张上署名,力促和平解决。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出任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在西北战场与八路军协同作战,这段经历,让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更深的理解。 抗战胜利后,马占山选择站在人民一边,1948年,他抱病与邓宝珊将军一同劝说傅作义,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功劳。 1950年11月,马占山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欣慰地看到新中国诞生,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战的理想终于实现。 回看这段历史,马占山的“诈降”不是妥协,而是在绝境中的智慧选择,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有时候,退一步不是为了放弃,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选择忍辱负重,用特殊的方式继续抗争,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忠诚,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看他在关键时刻的实际行动。 (信息来源:抗日英雄马占山:幼年上山落草 曾任伪满军政部总长——中新网)
1932年,马占山宣布向日本投降,顿时国内上下骂声一片,然而在受降仪式上,马占山
思成文史
2025-10-13 17:13:54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