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雨天踩泥坑,现在抬脚走坦途,这路修到了我们心坎里!”站在新铺的水泥路上,缪

落笔花 2025-10-11 18:03:39

“以前雨天踩泥坑,现在抬脚走坦途,这路修到了我们心坎里!”站在新铺的水泥路上,缪河湾村民看着路面边缘“2025年春,缪河湾人共筑”的刻字,难掩笑意。这条长40米、宽3米的水泥路,是50余户村民自筹2万多元建成的“民心路”,更是邻里齐心的见证。 修路的念头,源于一场大雨后的困境。缪河湾与318国道接壤的这段路,是村民进出的“咽喉要道”,长期泥泞不堪。“去年光摔伤的就有7人,救护车进来都得小心翼翼”,村民缪友国看着老人们拄拐深一脚浅一脚的模样,下定决心:“不能再等了”。他先拿出自己大半年的务工收入8000元,随后挨家挨户动员——在家务农的张大姐交了500元,盼着卖菜更方便;在外打工的缪家兄弟微信转来2000元,留言“家乡的路必须支持”;就连最节俭的独居老人李大爷,也颤巍巍递来200元,“想为大家出点力”。短短3天,2万多元修路款就凑齐了。 4月6日开工后,全村人都动了起来。年轻力壮的搅拌混凝土、搬材料,懂技术的老匠人指导施工,妇女们做好饭菜送到工地,放周末假的孩子也帮忙清理碎石。缪友国成了“总调度”,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深夜才离开。施工第三天,陡坡路基太软的难题摆在眼前,在外做工程的村民缪建军特意请假回来,带着工具指导加固,还自掏腰包买了200斤钢筋。附近小卖部老板免费送水,村委会搭起遮阳棚,贴满捐款名单和施工进度表,暖心细节在工地上不断上演。 5天后,泥泞土路变身平整水泥路。更令人欣喜的是邻里关系的变化:以前碰面只点头的村民,因一起流汗出力变得热络,谁家盖房、农活忙不过来,都会有人主动搭手。如今湾里还成立了“邻里互助队”,延续着修路时的互助精神。村支书坦言,村级道路维护有政策,但申请流程需时间,村民自发修路既解了燃眉之急,更彰显了对家乡的热爱。目前村委会已申请配套资金,计划增设减速带,还建立了村民轮流养护机制。 类似的温暖故事不止一处。河南一名在外务工男子,中秋回家见村路泥泞难行,便与邻居凑了2万多元修路,三四天就让路面焕然一新。“不是为了出名,就是看不惯那摊泥泞”,男子的话道出了朴实初心——这钱花得值,既方便了全村,也舒坦了自己。 从缪河湾的“同心路”到河南乡村的便民道,2万元铺就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平坦路面,更是邻里间的信任与团结。它证明改变生活不必等靠要,一份“我愿意”的热心肠,就能凝聚起改善家园的强大力量,让民生温度流淌在每一寸土地上。

0 阅读:0
落笔花

落笔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