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冬季我国气候呈现“整体偏暖但波动剧烈”的特征,冷暖分化显著,需警惕阶段性极端天气。 气候背景:拉尼娜与北极变化的双重影响 赤道中东太平洋已形成拉尼娜事件,NOAA预测10-12月其发生概率达71%,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年我国冬冷概率超67%。但该事件强度偏弱且处于衰减期,叠加全球变暖,冷冬信号被部分抵消。同时,9月北极海冰范围创历史第三低值,极地涡旋不稳导致冷空气南下频率增加,中科院模拟显示今冬呈“前冬暖、后冬冷”特征。 趋势预测:区域分化与降水不均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4℃,但季内起伏显著。北方12月前偏暖1-2℃,隆冬(1-2月)或现-30℃以下极寒;南方长江流域湿冷加剧,12月至1月可能遭遇多轮冰雨,华南或现“速冻型”寒潮。降水方面,南方偏多1-2成,长江中下游需防雨雪冰冻;北方以干冷为主,华北雾霾频发。 关键时段与防范建议 1. 12月初:或遇“断崖式降温”,北方加固农业大棚,南方林果做好防冻。 2. 三九至四九(1月8-25日):冷空气达峰值,东北、内蒙古可能出现-35℃超低温,需保障电网与供暖。 3. 春节前后:中东部或现雨雪冰冻,防范春运与能源供应风险。 公众需关注滚动预警,北方燃煤取暖注意防一氧化碳中毒,南方警惕湿冷引发的健康风险。气候预测存在模型误差,实际需结合实时监测调整应对。这一波动再次凸显全球变暖下极端天气常态化,长期需强化监测与基础设施韧性。
2025年冬季我国气候呈现“整体偏暖但波动剧烈”的特征,冷暖分化显著,需警惕阶段
落笔花
2025-10-11 12:03:37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