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7年,32岁女知青刘琦返城无望,嫁给一位农民。新婚之夜,她对丈夫说:“你对我好,我决定扎根农村。”不料,18年后她狠心抛下3个孩子喝农药,并悔恨地说道:“嫁给他是我这辈子的错。” 刘琦和刘三海的婚姻就是一场交易,对刘琦来说,嫁人是她唯一的出路,哥哥的来信彻底断了她回城的念想,也把她这个城市青年永远困在了黄土地上。 这时候,刘三海出现了,他虽是个五大三粗的庄稼汉却心细如发对她十分关心,他的那句“有我在,你不会受一点委屈”成了刘琦走投无路之时的救命稻草。 所以,刘琦才愿意嫁给刘三海,而刘三海也对她作出了承诺:会一辈子待她好,可这份建立在走投无路之上的约定,从一开始就是假的。 婚后,当刘琦接连生下两个女儿,刘三海传宗接代的愿望落空时,他对刘琦的关怀很快就变成了埋怨和苛责,日子久了,两个人的位置就彻底颠倒了。 刘琦没有认命,她拿起教鞭在村里小学教书,靠传授知识来换取大家对她的尊重,她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教老人们唱民谣,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但她的努力却让刘三海感到眼红,他嫉妒妻子的成功,开始在外面说她的闲话,甚至还把怨气和时间都花在了牌桌上和酒瓶里。 后来,那个发誓要保护她的人也变成了伤害她最深的人,对刘琦来说,酒后的辱骂和拳打脚踢早已成为常态。 他们甚至从亲戚那过继来一个男孩,但这绝望的补救措施根本没用,问题早已不是有没有儿子,而是刘三海这个人的心已经烂了。 1995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在期盼团圆,刘琦却在准备一场最后的告别,当醉酒后的丈夫再次殴打她之后,她平静地准备了最后的晚餐,喝下了农药。 刘琦走了,但她的死也让刘三海陷入了深深地悔恨和自责里,村民们很是震惊,也对刘琦的死感到惋惜,谁也想不通,那对曾经的佳人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主要信源:临安新闻网《上山下乡50年后,百余名知青重返白牛第二故乡》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2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