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最近提了个主意,别总吵着统一不统一了,先去查查台湾两千三百万人的户口本! 为啥要查户口本?核心要看一个关键时间 ——1945 年 10 月 25 日。那天可不是普通日子,是台湾光复的日子。 1895 年《马关条约》把台湾割出去的那 50 年,日本没少在户籍上玩花样,直到战败前几个月才假惺惺给台湾人参政选举权,还在户籍簿上取消 “民族” 栏目想模糊身份,可这纸把戏刚弄好,就随着投降成了废文。 1945 年那天一到,台湾光复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行政管辖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户籍这根主权的线重新接上。 当时推行的 “本籍” 制度特别有意思,不管你生在台湾哪个角落,子女的本籍都得跟着父亲来,祖父的祖籍在哪,你就是哪人。 就像有个 1985 年生在宜兰的年轻人,祖父是河北宛平来的,他的本籍就得写河北,要是曾祖父来自早没了的察哈尔省宝昌,那他就得算察哈尔人,这户口本上的字比任何口号都实在,直接把 “根在大陆” 刻进了身份里。 再看看这两千三百万人的构成,现在台湾 72% 是闽南人,11% 是客家人,13% 是外省人,表面上分了族群,实则追根溯源全是 “中国人” 的分支。 1944 年日本投降前,台湾 650 万人里 78% 是闽南人,15% 是客家人,这些人祖上全是明清时从福建、广东渡海过来的,所谓 “本省人” 本质上就是早来几十年的 “外省人”。 有数据算过,83.1% 的台湾人祖籍在福建,光是泉州籍就占了 44%,台湾彰化、云林都有 “泉州村”,连苗栗后龙镇的陈姓族人,祖坟都朝着大陆方向,这户口本上的祖籍栏,早把两岸的血缘写得明明白白。 1945 年之后更不用提,先是接收台湾的军政和经商人员留下来,后来 1949 年前后又有一百多万人迁台,几十年后发展到三百万外省人,他们的户口本本籍一栏写着江苏、浙江、河南、山东等各个省份,把大陆的省市印记直接带到了台湾。 那些住在眷村的老兵,一辈子没忘了户口本上的老家,开放探亲后纷纷回去寻根,他们这群人成了最坚定的反独力量,直到老去也没丢了这份身份认同。 这些户口本堆在一起,就是一部活生生的 “两岸移民史”,哪有什么 “天然独立” 的说法。 更关键的是,户口本的变化本身就是主权更替的铁证。《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这些国际文件早把台湾归还中国写得清清楚楚,1945 年的光复不是空泛的仪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行政接管,户籍制度的重置就是最具体的体现 —— 把日本殖民时期的 “皇民户籍” 换成中国的 “本籍登记”,每一张户口本的签发机关、登记项目,都在宣告中国对这里的主权。 日本殖民时再怎么搞同化教育,让台湾人起日本名、说日语,可户口本上的血缘印记骗不了人,1945 年之后一恢复登记,全露了原型。 现在有些 “台独” 分子想抹掉这段历史,可他们没法改全台湾的户口本。那些写着 “福建省晋江县”“广东省梅县” 的本籍记录,那些连早已撤销的察哈尔、绥远都赫然在列的祖籍信息,还有两岸上千个同名村镇的对应关系,全是拆不散的证据。 查户口本查的不是简单的人口统计,是查 1945 年主权回归的具体落实,是查每个台湾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是查那些被刻意淡化的 “唐山过台湾” 的集体记忆。 毕竟再花哨的政治话术,也抵不过户口本上那句印了几十年的祖籍记录,这可是比任何宣言都扎实的历史凭证。
高志凯教授最近提了个主意,别总吵着统一不统一了,先去查查台湾两千三百万人的户口本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10 18:27:1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