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

笑看云烟 2025-10-10 03:23:50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还培养出三十多位国内顶尖生物人才。   别用“回国”或“留洋”这样的词去定义袁钧瑛,要真正看懂她,得换个思路,她一辈子追的不是名,不是身份,而是一个贯穿几十年的科学问题——细胞为什么会死?   袁钧瑛早年的日子可不算顺,人生起点挺普通的,19岁之前,她还在上海的工厂车间里干活呢,家里条件不好,爹走得早,那段日子过得挺难的。 不过1977年恢复高考,算是给了她改变命运的机会,她紧紧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最后凭着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生物系,打从这时候起,她的人生方向就彻底变了,再也不是以前那样了。   等大学毕业,全国有上万个学生抢着要出国的名额,竞争特别激烈,可她还是从这么多人里冒了头,拿了全国第二的成绩,选进了CUSBEA项目,后来还被送到哈佛大学去深造,这一步算是走得更远了。 那时,整个学界都在研究“细胞怎么活”,她却反其道而行,偏偏去研究“细胞怎么死”,没人看好的冷门方向,成了她一生最重要的命题。   在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霍维茨的实验室,她埋头苦干了整整七年,面对成千上万条线虫,她一点点分析、对比,终于找出了掌控细胞死亡的两个关键基因——ced-3和ced-4。 这篇博士论文直接登上了《细胞》(Cell)杂志,一举奠定了她在学术界的地位,博士毕业后,她迎来人生的分岔路,国内发来要求履行回国服务的公函,哈佛医学院则当场递上助理教授的聘书,麻省理工也抛来橄榄枝。 那时的中国,科研条件极其艰苦,实验材料都得反复使用,而她的研究离不开先进的设备和资金,她选择留下,不是逃避身份的“回归”,而是科学家的理性选择,在哪能继续搞研究,她就去哪。   三十年过去,不光世界变了样,中国也早不是以前的光景了,现在搞科研不缺经费,设备都是先进的,政策支持也给得特别到位,2010年的时候,袁钧瑛觉得时机到了,没半点犹豫就决定回国。 那年她都62岁了,干脆把波士顿的房子卖了,把这些年攒下的钱全投到国内,从零开始张罗着建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对她来说,这哪是年纪大了回故乡养老,根本就是科研路上的又一次重新出发,接着往前冲。   其实,即便她人在美国,她和中国的科研联系也从未断过,她把哈佛的教学课件寄回国内,成了不少大学的参考教材;她担任复旦、浙大的实验室顾问,还亲手推荐十几位中国学生进入哈佛深造。 如今,她带出的三十多名学生,已经成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有一半人因她的影响,主动选择回国任教。   她和丈夫俞强院士的“接力配合”更是一段佳话,2002年,俞强先回国铺路,她留在哈佛继续钻研,几年后,她提出了“程序性坏死”这一颠覆性概念,并找到了关键靶点RIPK1激酶,为后来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2019年,她带领团队与复旦、浙大合作,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免疫缺陷病,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这意味着,她早已把中国的科研力量融入国际舞台,实现了“人未归、研究先归”的局面。   如今的她,已是中科院外籍院士,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主攻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等重大疾病,她的科研成果写进了200多篇顶级论文,也转化成了一批正在进入临床的新药。 更重要的是,她用几十年的努力,培养出了一代代接力的年轻科学家,袁钧瑛从来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身份”或“国籍”,她的坐标始终对准科学本身。 她去过的地方、做出的选择,表面上是迁移,实质上是科研能量的延续,这次“回归”,不过是让那根代表生命奥秘的科学轴线,更深地扎进了中国的土地里。

0 阅读:1
笑看云烟

笑看云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