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75时隔多年后再次亮相,俄制苏-75“将死”隐身战斗机近日曝光,研发进程引关注。 说起俄罗斯的航空工业,总让人觉得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尤其是第五代战斗机这个领域。苏-75这个项目,从2021年莫斯科航展上首次亮相开始,就一直吊着不少人的胃口。那时候它被包装成一款廉价出口型隐身战机,单引擎设计,目标直指美国F-35的市场空白。四年过去了,10月初突然冒出一张照片,把这事儿又拉回公众视野。照片里,苏-75原型机就停在苏-57旁边,涂装颜色跟苏-57一脉相承,看起来像是在做整合测试。这张图是联合飞机制造公司(UAC)在10月3日发到Telegram上的,瞬间在军迷圈炸锅。很多人直呼“终于动静了”,但也有人怀疑这是旧照翻新,毕竟俄罗斯的项目总爱玩这种欲擒故纵。 先捋捋苏-75的来龙去脉。它全名叫Checkmate,翻译成“将死”,这名字就透着股狠劲儿,暗示它能在棋盘上快速结束战斗。设计理念很简单:用苏-57的技术基础,简化成单引擎版本,降低成本到F-35的一半左右,大概3000万美元一架。俄罗斯人瞄准的买家是那些预算有限但想升级空军的中东和亚洲国家。基本参数上,它的最大速度能到1.8马赫,航程3000公里左右,实用升限17000米,能带7吨武器,包括空对空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雷达是AESA有源相控阵的,隐身涂层也借鉴了苏-57的经验,整体上定位成多用途平台,能打空战也能对地支援。出口导向很明显,俄罗斯自己空军用不着太多这种轻型机,他们的重头还是苏-57和未来的第六代概念。 这张新曝光的照片为什么这么引人注目?因为它标志着项目可能从纸面转向实机测试阶段。照片拍在远东的KNAAPO工厂附近,原型机看起来完整,起落架和进气道都齐了,旁边苏-57是现役型号,已经在乌克兰方向投入实战验证。俄罗斯官方没明说这是飞行版,但业内分析认为,这至少是地面滑行测试的准备。想想看,2021年航展上那是个木质模型,摆那儿主要是秀肌肉,吸引订单。现在四年过去,原型现身,说明资金和技术链条没彻底断掉。尽管西方制裁咬得紧,俄罗斯还是靠本土供应链硬扛,发动机用的是AL-41F1系列,或者升级的“产品30”,推力能到18吨级,够用。 研发进程这块,说实话挺坎坷的。原计划2023年首飞,2025年量产,现在看都得往后拖。制裁是最大拦路虎,进口芯片和复合材料受限,俄罗斯只好自力更生,重做电子系统和航电。罗戈津时代推得猛,但后来换人,优先级给了苏-57的升级版。苏-75本质上是苏-57的“穷人版”,共享30%的零部件,降低风险。但实战反馈显示,苏-57在低强度冲突中暴露了电子战和传感器融合的短板,这些问题苏-75也得继承。俄罗斯声称它有模块化设计,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比如加装无人机接口或无人驾驶模式,做成“忠诚僚机”跟苏-57配对用。这听起来高大上,但落地难,测试数据还没公开,隐身性能到底行不行,得等实飞验证。 国际上,这玩意儿对潜在买家的吸引力不小。印度HAL公司最近表态,说愿意跟俄罗斯合作开发苏-75变型,取代老化的米格-21。印度空军正纠结第五代机采购,拒绝苏-57后,转向这个更便宜的选项。航程3000公里,能覆盖伊朗上空,这对中东买家来说是卖点。土耳其、沙特和阿联酋早几年就谈过,越南也表现出兴趣,因为他们需要对抗南海的压力。俄罗斯推销时总强调“性价比高,不像F-35那么娇气”,维护成本低,适应热带环境。但现实是,出口订单零星,地缘政治风险高,谁敢轻易下单?乌克兰冲突加剧了西方阵营的警惕,任何买俄罗斯武器的国家都得掂量制裁后果。 从技术角度挖深点,苏-75的单引擎选择是双刃剑。一方面,重量轻、油耗低,适合中小国家空军;另一方面,推重比刚好在1.0左右,机动性不如双引擎的F-22。武器舱设计能塞6枚中距导弹,隐身时外部挂架收起,但载弹量比苏-57少。俄罗斯在航展上吹嘘它有AI辅助决策,能自主渗透敌方防空,但这更多是概念,实际集成得等软件成熟。跟中国FC-31比,苏-75更偏出口,价格亲民,但传感器技术落后一步。中国那款已经出口印尼,俄罗斯还卡在原型。整体看,第五代领域俄罗斯确实落后,F-35全球卖了上千架,苏-57才76架,苏-75更别提。但这张照片至少证明,项目没死透,俄罗斯航空工业的韧性还在。 展望未来,研发进程会怎么走?俄罗斯计划2025年底出第一个飞行原型,2027年小批量生产。但地缘形势变数大,冲突持续,资金优先军援,民用出口受阻。UAC CEO切梅佐夫说过,航程能优化到2900公里,但交付时间模糊。印度合作可能是突破口,如果HAL加入,能分担成本和技术。越南那边,空军升级计划中苏-75是备选,跟苏-30MKI混编。沙特对隐身机需求旺,但他们也看美国CAAT项目。俄罗斯得证明苏-75不只是秀场道具,得有实战潜力。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3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