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疫情时对中国一毛不拔,却大方捐美国6亿,如今咋样 在商界,企业家最

飞天史说 2025-10-09 22:32:36

善恶终有报:疫情时对中国一毛不拔,却大方捐美国6亿,如今咋样 在商界,企业家最怕什么?不是没钱,不是谁红谁火,而是“人心凉了”。张欣和潘石屹这对曾经的地产明星夫妻,正好就是这个故事的活教材。 财富积累得风生水起,社会责任却成了众矢之的。一场疫情把他们推上了风口浪尖,昔日的“精英范儿”却被现实无情打脸。 如果只看张欣的奋斗史,绝对是励志大片。 上世纪80年代,她还在南方工厂里当女工,后来凭着一股子拼劲,考上英国名校,学成归来嫁给潘石屹,夫妻俩联手把SOHO中国做成了响当当的地产大佬。 这一切,说白了,都离不开中国改革的大环境和房地产的红利。张欣家族的发家史,本质上是中国城市化浪潮的缩影。 可问题就来了,赚了大钱后,钱去哪了?2014年,SOHO中国基金会对外宣布,向哈佛、耶鲁等美国名校捐了6个亿人民币。 这消息一传开,网上直接炸锅。国内舆论质疑声不断,金星在节目里说得直白:“能考上哈佛的,哪个是穷人?”不少网友都觉得,这钱不是去帮穷孩子,是在给自家孩子铺路。 再看同期,SOHO中国在国内教育领域的捐赠,连零头都够不上。各大主流媒体分析下来,结论也就一个:这波操作,怎么看都透着点“精致利己”的味道。 时间来到2019年底,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不论企业还是普通老百姓,捐款捐物支援前线。 再看潘石屹和张欣,前者只是在微博上喊了句“武汉加油”,后者几乎销声匿迹,整个家族和企业一点实际捐赠都没有。 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直接开喷,“赚中国的钱不为中国出力,还拿中国的钱去捐美国”,这种对比让人心里堵得慌。身为公众人物,企业家,面对灾难时的“神隐”,让众多普通人感到寒心。 国内媒体也发声,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呼吁“饮水思源”。但现实却是,张欣家族的选择成了负面教材。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还藏着更深的“身份谜团”。据公开报道,张欣已经加入美国国籍,子女早在美国读书生活。 她的财富版图和生活重心都逐渐向海外转移,这种“脚踏两只船”的操作让她的公众形象彻底变了味。从头顶光环的“女企业家”,到被批“精致利己”,再到“忘本”的代表,舆论的风向转变得极快。 国际主流媒体也曾分析,张欣的家庭完全国际化,早已不再单纯属于中国企业家范畴。 风波并没有停在疫情结束。2020年,张欣和潘石屹试图把SOHO中国核心资产卖给美国黑石集团,这一举动被外界看作是“准备跑路”。 可惜风水轮流转,这笔交易最后黄了,SOHO中国的控股权没能成功出手。紧接着,夫妻俩辞去了公司重要职务,逐步和国内业务切割。财富真的能随心所欲漂洋过海吗?还真没那么容易。 现实终究会教育人。2024年,外媒曝出张欣家族在美国曼哈顿买下的豪宅,最后是亏着200万美元卖掉的。海外投资,风险不小。 对比她们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日子,如今的日子显然没那么如意。曾经靠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积累起巨大财富,结果把资产转出去,发展机遇也丢了。 再看中国,经济依然蓬勃向上,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张欣家族离开了中国市场这块基本盘,商业光环逐渐褪色,曾经的“人生赢家”如今也要尝点现实的滋味。 回头看看这一路,张欣夫妇的财富神话,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是无数普通人的期待。可当社会需要回报时,他们选择了“沉默”甚至“远走高飞”,这让“企业家精神”成了空壳。 商业社会重视能力,但更看重责任。“赚钱是本事,回馈才是风度”。 企业家不是简单的“财富制造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价值观。失去了社会认同,再多钱也只是数字,难以真正赢得尊重。 善恶终有报,不是说天理循环,而是市场和人心自有取舍。时代一直往前走,个人选择与社会价值观的碰撞,是迟早要还的账。张欣家族的故事,或许只是个开始。 参考资料:潘石屹夫妇贱卖美国豪宅,精明商人也缺钱了? 2024年12月26日 12:14 新浪财经

0 阅读:1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