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为啥,朝鲜能搞定先进导弹驱逐舰,俄罗斯却磨磨唧唧十几年搞不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一些设备,完全可以平替。 先看俄罗斯的尴尬现状,22350 型护卫舰作为苏联解体后首款主战水面舰艇,承载着俄海军复兴的希望,可首舰 “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 号 2006 年开工,2015 年才服役,硬生生耗了近 10 年。 更离谱的是 20386 型 “梅尔库里” 号护卫舰,2016 年开工,5 年后下水时连上层建筑都没装,活脱脱一个 “空壳子”。 这背后全是 “指标虚高” 闹的,这款被戏称为俄版 “濒海战斗舰” 的装备,非要搞模块化任务系统,既能装导弹又能配医疗舱,还得追求高度隐身和自动化,结果模块化开发直接失败,造价从之前型号的 180 亿卢布飙到官方 290 亿卢布,传言实际成本更是突破 400 亿卢布,快赶上更大型的 “戈尔什科夫” 级了。 更要命的是技术依赖,22350 型原本靠乌克兰提供燃气轮机,2014 年俄乌冲突后被禁运,整个项目直接停摆,俄罗斯不得不重起炉灶自研,进度自然一塌糊涂。说白了,俄罗斯总想在一艘舰上堆满所有高端功能,却忘了自己的工业底子早就撑不起这份野心。 再看朝鲜的操作,2025 年 5 月刚下水的 5000 吨级 “崔贤” 号驱逐舰,从曝光到下水不过短短数年,比俄罗斯同吨位舰艇的建造周期快了近一倍。 这速度背后就是 “平替逻辑” 的彻底贯彻,就像航海舰桥的椅子,军用款要 3 万,汽车座椅拆下来 3 千就能用,功能没差多少,成本直接砍到十分之一。 这种思路绝不是只用于椅子,舰上的导航设备大概率没追求俄罗斯那种 “纯军用高精度”,而是用工业级导航模块改改就上,民用级的电子显示屏换个防盐雾外壳,照样能在海上用。 导弹系统可能也做了简化,不追求动辄上千公里的射程,而是聚焦周边海域防御需求,用成熟技术攒出可靠的反舰、防空火力,研发周期自然大大缩短。 这种 “降配不减效” 的思路,在近年的战场早被验证过。俄罗斯自己的 “柳叶刀” 巡飞弹就是例子,成本才 3.5 万美元,却能轻松干掉 1100 万美元的德国 “豹 2” 坦克,314 枚 “柳叶刀” 的成本才抵得上一辆坦克,按购买力平价算更是能堆出 683 枚。 哈马斯用 800 美元一枚的火箭弹,就让以色列价值 4-5 万美元的 “铁穹” 拦截弹陷入 “打也亏不打也亏” 的窘境,这就是低成本平替的威力。 连美国都开始学这招,给 “杰达姆 - ER” 滑翔炸弹加个简单喷气发动机,就改成廉价巡航导弹,还按作战场景给无人机分了 5 个档次,用不同标准压成本。朝鲜不过是把这种逻辑用到了驱逐舰上,不追求 “样样顶尖”,只抓 “核心战力”,自然能快速列装。 俄罗斯的症结在于太放不下 “军事大国面子”,明明军费不算顶尖,2023 年才 860 亿美元,却非要和中美比高端技术,结果陷入 “越追求先进越造不出来” 的死循环。 苏联解体后,船舶设计局倒闭、工人流失,黑海造船厂和燃气轮机厂都划给了乌克兰,工业基础早不如前,却非要硬啃高难度项目。俄乌冲突里,俄军苏 - 35 战机因为雷达性能虚高、电子战能力不足,被乌克兰防空系统击落不少,暴露了 “指标好看不实用” 的问题。 反观朝鲜,清楚自己的工业短板,干脆放弃 “全面高端”,把民用市场成熟的汽车、电子、机械技术往军舰上挪,既避开了技术卡脖子,又把成本压了下来,还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说到底,武器装备的核心是 “能用在战场上”,不是 “摆在展厅里好看”。俄罗斯抱着 “高精尖执念” 十几年磨一舰,成本超支、进度延期不说,还未必适应现代战争需求;朝鲜用 “平替思路” 做减法,反而实现了 “快造舰、造好舰” 的目标。 这就像手机厂商,非要堆料做 “概念机”,结果产能跟不上、价格卖上天,不如踏踏实实做 “实用款”,用成熟零件攒出性价比,反而更受市场欢迎。
这就是为啥,朝鲜能搞定先进导弹驱逐舰,俄罗斯却磨磨唧唧十几年搞不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09 22:05: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