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中国台湾的马英九表示,台湾不拒绝两岸统一,但是要

蒙图信众 2025-10-09 18:08:53

“不想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中国台湾的马英九表示,台湾不拒绝两岸统一,但是要用和平民主的方式,然而上面对两岸严峻局面,中国从来不会放弃使用武力,而如今台湾早已没有筹码“谈和平”。 信源:中华网军事--不要一国两制那就一国一制,王毅把话挑明,马英九称或将“武统” 在两岸关系的迷雾中,马英九先生所代表的那条温和路线,主张用“和平、民主”的方式来对话,一直是个无法忽视的声音。 这条路确实为双方打开过交流的窗户,甚至促成了历史性的会面。 但如果我们拨开表象,会发现这个看似最充满善意的方案,本身就暴露了三个深层且几乎无解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让这条路在现实中走得异常艰难。 第一个矛盾,是那个建立在模糊之上的政治共识。 马英九路线的压舱石,是“九二共识”。这东西最妙的地方,就是它的模糊。 在2008到2016年那段时期,这种心照不宣的模糊简直是把万能钥匙,打开了两岸直航的大门,签下了ECFA协议。 但时间一长,优点就成了缺点。大陆觉得这就是“一个中国”的确认函,是谈话的基础;而台湾这边则希望它能留出更多“选择”的空间。 更要命的是,支撑这个共识的社会土壤正在流失。台湾内部的教育方向,让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了新的想法。 当文化和民族的根都开始动摇时,所谓的“共识”就成了空中楼阁,从一个好用的外交工具,变成了一个吵来吵去的政治符号,再也撑不起一条和平的路。 第二个矛盾,是经济这把双刃剑。 人们总说,紧密的经济往来是和平的保障。但它带来的效果却完全相反。一方面,它确实把两岸拉得很近;另一方面,它也让台湾对失去自主权感到深深的焦虑,反而更想“维持现状”。 你看,2024年两岸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台湾还赚了1500多亿的顺差。无数台商和台湾年轻人的饭碗都和大陆市场绑在一起。这股力量,是维系关系的重要纽带。 可这种依赖也让台湾经济变得很脆弱。大陆那边稍微暂停一下ECFA的关税优惠,台湾的水果、机械产业马上就觉得冷。 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影响力,让台湾社会感到自己的经济命脉好像被人捏在手里。正是这种对本土产业被冲击的担忧,成了马英九那句“不改变台湾现状”背后最深的经济考量。 最后一个,也是最根本的矛盾,是主权上的终极碰撞。 马英九路线强调的“民主过程”,和大陆认定的“历史必然”,在主权这个根本问题上,是个死结。更何况,双方实力差距巨大,让这个结的天平严重倾斜。 所谓的“民主统一”,核心就是要台湾民众自己点头同意。2024年的民调显示,高达六成的人希望“维持现状”,这就是民意的体现。 但这和大陆的逻辑完全对不上。在大陆看来,统一不是一个选项,而是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和国家主权的“绝对立场”,是个必须完成的结果。 大陆愿意尽最大努力和平解决,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底线,以及在航母、歼-20等军事力量上的绝对优势,就是这个意志的最后保证。 一边要用民意来决定未来的“选择权”,另一边则坚持基于历史和力量的“决定权”。这才是和平之路上,最难解开的那个疙瘩。 再说回马英九这个人,他执政期间带着绝对的投机主义,不统不独的执政方式,虽然缓和了两岸的关系,但也为台独滋生了更多的作为空间 马英九在2008年上台后,明确表示坚持“九二共识”,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时期,他的政策相对稳定,也得到了两岸多数民众的认可。 然而,2018年后,马英九提出“不排斥统一,不支持台独,不使用武力”的新主张,2025年又提出“和平民主统一”的表述。 大陆方面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在与台湾地区各界人士的互动中,大陆的政策和选择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如今,大陆加强了与其他统派人士的合作。例如,与洪秀柱等台湾地区一些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明确反对“台独”的政治团体和人士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这些统派人士在岛内积极推动“一个中国”理念,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一策略的调整,大陆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岛内民意,还能增强两岸交流的多元性和广泛性,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

蒙图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