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善待高俅获终身记挂?落魄时,高俅照拂苏家子弟!

石头侃社 2025-10-09 15:57:06

苏轼当年对高俅多了几分善待,高俅竟记了一辈子。后来苏轼落魄流放,高俅反倒发达掌权,却没忘了旧恩,把苏家子弟照拂得妥帖 —— 谁说反派就没良心?高俅这人,名声虽烂,但在 “知恩图报” 这事上,办得确实够爷们。 在《水浒传》里,高俅是人人恨得牙痒的大反派,可真实的北宋历史里,他的故事要复杂得多。这人出身卑微,一路摸爬滚打,赶上宋徽宗的时代,竟坐到了殿前指挥使的位置,管着京城二十万禁军。他算不上十恶不赦,反倒有几分难得的义气,可偏偏是个草包管理者,把禁军折腾成了花架子,给后来的靖康之变埋了大雷。 高俅早年没什么靠山,最早是在苏东坡手下当文书,帮着抄抄写写。苏东坡书法顶尖,高俅跟着学,字也练得有模有样,这成了他早年少有的资本。后来苏东坡因政治失意被贬河北定州,带不走太多旧人,却没把高俅一脚踢开,反倒费心帮他找下家:先推荐给曾巩的弟弟曾布,可曾布那儿不缺人;苏东坡没放弃,又把他送到驸马爷王诜府上。王诜是宋神宗的女婿,在京城吃得开,高俅在这儿为人圆滑,讨得不少喜欢,日子安稳了,却也没什么出头的机会 —— 直到遇上端王赵佶。 转机来得挺巧。一次王诜在宫里等上朝,遇上头发乱糟糟的赵佶,赵佶借了他的篦刀梳头,还夸梳子好看。王诜大方说要送一把新的,当天就派高俅去端王府送。高俅一进门,正撞见赵佶踢蹴鞠,看赵佶脚法粗糙,忍不住摇头。赵佶见了好奇,让他试试,高俅一上场就露了本事,动作灵活、花样繁多,把赵佶看得直愣神。就这么一脚球,高俅从驸马府的小角色,成了赵佶的亲信。 等赵佶登基成了宋徽宗,高俅也跟着水涨船高。可大宋规矩严,高俅没考过科举,走不了文官路子,徽宗就想办法让他转武职,派去边关 “刷军功”。当时边将刘仲武掌兵,得了徽宗的私下关照,刚好遇上崇宁三年吐蕃叛乱、大观二年招降羌人,高俅挂名在军里,没见他真刀真枪上战场,却硬生生蹭到了功劳。靠着这 “军功”,他一路爬到殿前指挥使,掌管了禁军 ——《宋史・职官志》里明说,军功是武官晋升的捷径,高俅把这条路走得顺顺当当。 可坐上殿帅的位置,高俅就露了原形。他管禁军二十年,没干过一件正经事:抢占军营土地盖私宅,拉着士兵给自己干杂活;每年春夏搞水战演习,不练实战,反倒弄些彩船、杂技、狮舞,搞得像戏台子,就为了讨徽宗开心;选新兵只看个子高、长得好看,实战能力根本不管。太祖留下的精锐禁军,愣是被他折腾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靖康元年大臣弹劾他,说他 “侵占公家资产、滥用军力”,句句都是实锤。 但高俅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他的 “知恩图报” 是真真切切。刘仲武当年在边关帮过他,政和五年刘仲武打西夏惨败,十万大军折损大半,按律该砍头,连童贯收了贿赂都没真心帮忙,是高俅在徽宗面前说了好话,才保下刘仲武的命。后来刘仲武老死,高俅又推荐他儿子刘锜当将领,把恩情续到了下一代。 对老东家苏东坡,高俅更是没忘本。苏东坡被贬后穷困潦倒,苏家子弟进京,高俅次次都接济:管吃管住,临走还送盘缠。那时候元佑党人被童贯迫害得厉害,高俅却敢暗中护着苏家孩子,这些事都记在史料里,说他对苏氏子弟 “关怀备至”—— 这份情义,在趋炎附势的官场里,着实难得。 高俅晚年的运气,好得有点离谱。靖康元年金兵渡黄河南下,徽宗连夜逃往泗州,高俅、童贯这些心腹跟着去了。可他和童贯早有矛盾,到了泗州就闹翻了,童贯带着徽宗继续南逃,把高俅撇在原地。高俅干脆借病回了开封,没成想这一退,竟救了他的命 —— 后来徽宗集团斗不过钦宗,童贯等 “六贼” 全被处死抄家,高俅没掺和后续的逃亡,钦宗没找他麻烦。同年,高俅病死在京城,死时还是显贵身份,只是朝廷想给他办丧事,被大臣抵制才作罢。 可他生前造的孽,终究躲不过。第二年靖康之耻爆发,京城被金兵掳掠,他折腾垮的禁军一触即溃,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 高俅舒舒服服死了,留下的烂摊子,却让整个北宋付了惨痛的代价。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石头侃社

石头侃社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