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3个诺贝尔奖领先,但是科技实力却被中国反超! 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及其两位同事。这使日本的诺贝尔奖总数增至30个,其中科学类奖项达23个。相比之下,中国仅在10年前获得了一个科学类诺奖。 但大家别被那 23 个科学类诺奖的数字唬住了!这奖说白了就是本 “过期成绩单”,反映的是二三十年前的老黄历,现在再拿它当科技实力的尺子,瑞典评委会纯属自己打自己脸,没看见中国早就在当下的科技赛道上把日本甩身后了? 先把这诺奖的 “滞后性” 给大家扒透了。坂口志文获奖的研究是 1995 年发现调节性 T 细胞,2003 年才把关键机理搞明白,等拿奖已经过去三十年了。 这可不是个例,统计早就说了,诺奖科学类奖项平均滞后二十年才发,也就是说现在拿奖的成果,多半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研究,跟当下的科技竞争压根不是一回事。 光说滞后还不够,咱们得拿当下的硬数据比一比,这才见真章。就说衡量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 ——PCT 国际专利吧,这可是在全球多个国家都受保护的专利,含金量特别高。2024 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提交了 70160 件申请,稳稳坐住全球第一的位置。 日本呢?同年只提交了 48397 件,还比上一年下降了 1.2%,这已经是日本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了。 更关键的是,全球前十的专利申请人里,中国的华为、宁德时代都在列,华为一家就有 6600 件申请,而日本企业的申请量大多在下滑,三菱电机比 2023 年还少了 196 件。 研发投入的差距就更明显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 2024 年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超过了 3.6 万亿元人民币。日本文部科学省之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他们 2021 年的研发投入总量是 18.1 万亿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 9053 亿元,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 虽然日本的研发投入强度(占 GDP 的比例)有 3.3%,比中国的 2.54% 高一些,但中国的投入里,试验发展研究占比特别高,这种研究能直接把技术变成产品,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别强。 有数据显示,中国试验发展研究占比和 GDP 的相关系数达到 0.75,日本却只有 0.56,这说明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比日本高多了。 再看实实在在的高科技产业,中国的优势就更突出了。国务院原参事朱光耀就说过,中国的光伏设备占了全球 80% 的市场份额,风电设备占 50%,新能源汽车占 60%。 这些可不是小打小闹的产业,都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日本曾经在汽车领域特别厉害,但在新能源汽车转型上慢了半拍,全球市场份额被中国远远甩在后面。 就拿咱们身边能看到的,街上跑的比亚迪、蔚来这些中国新能源车越来越多,而日本的新能源车型不仅少,市场认可度也不如以前了。 就算是看基础研究的论文产出,中国也早就追上来了。《日经亚洲评论》去年的文章里提到,2024 年全球发表的 7.7 万篇气候变化相关论文中,中国贡献了约 1.7 万篇,美国才 1.4 万篇,日本就更少了。 而且在气候变化研究最活跃的 10 家机构里,中国占了 8 席,中国科学院一家就发表了约 4000 篇论文,稳居世界第一。 更重要的是,中国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也在涨,这可是衡量研究质量的关键指标,2022 年中国就已经超过美国,在被引用最多的 1000 篇论文里占了领先地位。 当然了,咱们也得承认,日本的科技体系还是有韧性的,他们基础研究的积累厚,科研资助也比较稳定,只是这种韧性没能转化成当下的竞争优势。中国这些年能反超,靠的是持续的大投入、广阔的市场、还有不断成长的人才队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速度特别快。 说到底,诺奖代表的是过去的荣光,当下的科技实力得靠专利、产业、投入这些实打实的东西说话。日本拿着二三十年前的 “成绩单” 沾沾自喜,中国却在当下的赛道上一路狂奔。这样的差距,再过几年恐怕会更明显。 你觉得未来十年,中日科技比拼还会有哪些新变化?中国在哪些领域能继续领跑,日本又可能在哪些地方守住优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日本23个诺贝尔奖领先,但是科技实力却被中国反超! 10月6日,2025年诺贝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09 11:22:29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