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剧照,而是“倒戈将军”吴化文,在50年代初和家人度假时的一张合影,镜头中的

小小历史查询 2025-10-09 07:45:17

这不是剧照,而是“倒戈将军”吴化文,在50年代初和家人度假时的一张合影,镜头中的吴化文正在和妻子下棋,日子非常悠闲自在。 一提起吴化文这号人物,估计不少对近代史有点了解的朋友都有印象,毕竟在民国那些反复无常的“倒戈将军”里,他的履历那可真是相当“亮眼”——说难听点,就是妥妥的“墙头草”代名词,提起他,大多数人都没啥好脸色,觉得这人骨头太软,为了利益啥都能豁得出去。 但咱也不能光看表面骂他,得好好琢磨琢磨,他到底干了哪些事儿让大伙这么不待见?最后又咋能安安稳稳落地,后半辈子还过得挺滋润呢? 先说说吴化文的出身,那是真叫一个苦,家里穷得叮当响,没读过几天书,17岁那年实在混不下去了,就跑到西北军里当伙夫。你想啊,那会儿的军队等级森严,没文化、没背景,还只是个烧火做饭的,按说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能混口饱饭就不错了。 可吴化文这人心眼活泛,脑子转得快,特别会来事儿——见了上司嘴比蜜甜,平时没事就琢磨领导的心思,人家喜欢啥、忌讳啥,他门儿清,还总找机会往上凑。 就凭着这股“钻营劲儿”,他居然硬生生争取到了去北京陆军大学深造的机会,要知道这学校在当时可是培养高级军官的摇篮,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 从陆大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回了冯玉祥的部队当参谋,本以为能跟着恩人好好干,结果中原大战一爆发,他转头就跟着韩复榘背叛了冯玉祥——要知道冯玉祥当初可是给了他机会的,这份知遇之恩说扔就扔,这操作也太不地道了,典型的忘恩负义。 不过他也没亏,叛变后直接当上了济南警备区司令,手里有了实权,日子一下就不一样了。 再说说抗战那阵子,一开始吴化文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带着手下跟日军硬拼,好几次打得都挺惨烈,那会儿估计不少人还觉得“这人总算有点骨气”。可好景不长,问题就出在他不是蒋介石的“自己人”——国民党部队里嫡系和非嫡系的差别大了去了,他这种“杂牌军”出身的,粮饷少、装备差,打仗冲在前面,功劳还总被别人抢,处处受排挤,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 换作别人可能还会咬牙扛一扛,可吴化文哪忍得了这个?为了自保,也为了手里的权力,他居然干脆投靠了日军,当了人人唾骂的汉奸,还当上了汪伪政权的第三方面军司令——这一步真是彻底把自己的名声毁了,不管之前打了多少仗,当了汉奸,那就是永远洗不掉的污点。 等到抗战胜利,吴化文又开始“变脸”了——蒋介石需要人收拾残局,他倒好,立马又投靠了国民党,摇身一变成了第96军军长,驻扎在济南,归王耀武管。 你说这人的心眼得多活,哪边强就往哪边倒,一点原则都没有。结果到了解放战争,济南战役一打起来,我军攻势那叫一个猛,他那点部队根本扛不住,眼看就要被全歼了,吴化文又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这次他倒是没再硬撑,干脆选择弃暗投明,带着手下两万多人宣布起义。 说句公道话,这次起义倒是帮了不少忙,后来他的部队还跟着参加了渡江战役,甚至参与解放了南京,也算是为解放战争做了点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吴化文自己也清楚,以前当汉奸、反复倒戈的黑历史太扎眼,继续留在军队里肯定不合适,就主动申请转业。最后组织上安排他去了浙江,当了交通厅厅长。 或许是知道自己名声不好,他在浙江那几年特别低调,平时很少露面,也不跟人争什么,就安安稳稳做好自己的工作。直到1962年,他走完了自己这充满争议的一生。 回头看吴化文这一辈子,你很难简单用“好”或“坏”来评价他——说他坏吧,他后期起义确实有功;说他好呢,早年背叛恩人、投靠日军的黑料又洗不掉。 虽然最后得了个善终,但历史终究会记住他那些不光彩的过去,这也是为啥直到现在,提起他,大多数人还是没什么好评价的。

0 阅读:83
小小历史查询

小小历史查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