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前外长库列巴公开承认,冲突结束后,乌克兰可能失去部分领土!他虽不情愿,但坦言“历史上曾有过芬兰那样的先例”,暗示乌克兰不得不认命了! 所谓的“芬兰模式”,指的是1940年芬兰在冬季战争后,被迫与苏联签订和约,割让了大片土地。芬兰人失去了家园,承受了屈辱,但他们保住了国家主权这个根本。 有了这个根基,他们才得以重建,最终成为今天的欧盟和北约成员国。 库列巴借芬兰的例子,其实是在对乌克兰人说,我们必须开始做最坏的打算。 保住国家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继续存在,可能比收复每一寸失地更加紧迫。 对于一个人口锐减、经济崩溃、社会极度疲惫的国家来说,这种“割肉止损”的思路,提供了一个无法再被忽视的残酷选项。 为什么现在这种声音会冒出来?答案在于每一个乌克兰士兵疲惫的脸上,也在于西方盟友越来越迟疑的援助款项。 战场上的反攻早已陷入僵局,俄军深挖的战壕、密布的雷区和坚固的防线,让乌军的每一次推进都付出惨重代价。 前线的士兵在泥泞和炮火中苦苦支撑,身心都已濒临极限。战争这台机器在不停地消耗着生命,乌克兰显然是更耗不起的那一方。 外部的援助也开始摇摆,西方国家最初承诺的支持,现在变得小心翼翼。承诺的武器常常因为审批和运输而延误,等送到前线,战机早已错过。 乌克兰国内的战争创伤也在不断加深。民众最初同仇敌忾的激昂情绪,正被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所取代。 崩溃的经济和无休止的动员,正在一点点侵蚀着整个社会的秩序。“必胜”的口号依然响亮,但支撑它的社会根基却在松动。 库列巴的话,直接切开了乌克兰高层早已存在的分歧。关于国家前途的激烈辩论,从秘密会议走向了公众视野。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很复杂,俄罗斯乐见基辅内部分裂,而西方盟友则陷入了盘算,他们既要维持姿态,又不得不思考谈判的底线。 当然,乌克兰的未来不只“芬兰模式”这一条路。 有人提出可以学习丹麦,通过长期的外交努力来逐步恢复主权,但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更激进的观点则认为,乌克兰应当彻底走向中立,以此换取和平。 说到底,“芬兰模式”这个词的出现,标志着乌克兰的国家叙事正在痛苦地转型。 过去两年,乌克兰人用惊人的勇气和牺牲,将自己塑造成了抵抗侵略、捍卫自由的象征。这种形象既是他们的道义高地,也是获取西方援助的生命线。 现在任何关于妥协的讨论,都可能被视为一种背叛,辜负了阵亡的将士和流离失所的人民。 泽连斯基政府深知这一点,公开让步无异于政治自杀。但残酷的现实是,乌克兰人民在心理上能承受战争的时间,与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所需要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再同步了。 维持领土完整、保全国家独立、避免无休止的流血牺牲,这三者似乎无法同时实现。库列巴的言论,就是承认了这一点,并迫使整个乌克兰开始思考,如果必须放弃一个,该放弃哪一个?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轻易给出答案。但它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乌克兰已经走到了一个最危险的境地。 (来源:乌前外长“连夜出逃”,还跟外媒控诉泽连斯基?其团队否认2025-09-09 11:02:39观察者网)
乌克兰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前外长库列巴公开承认,冲突结束后,乌克兰可能失去部分领
秀山丽水梦长回
2025-10-08 14:47:43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