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胜文说:大陆至今仍是台湾台湾第一大或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世上,有谁会跟自己的生意伙伴开打? 这句大白话点了个基本常识,没人会跟自己的头号客户开战,直接把两岸关系背后最现实的经济关系摆上了台面。 这层关系说起来很微妙。双方靠它合作,也因为彼此的体量和依赖程度不一样,让它成了一个很容易被拨动的杠杆。 说白了,两岸经济早就深度捆绑,分不清彼此。大陆要发展电动汽车,台湾生产的碳化硅衬底是关键材料,产能占了全球七成。大陆的芯片产业想突破,也需要台湾厂商的先进封装技术。 反过来也一样,台湾的芯片工厂里,生产必需的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绝大部分都从大陆来。 要是没了大陆这个能消化全球三分之一芯片的市场,台湾最顶尖的3纳米生产线恐怕就要闲置。高端手机芯片也会丢掉最大的买家。 这种相互需要,让两岸在2023年全球贸易萎缩的大环境下,贸易额依然很稳。许多台湾农民也因为ECFA框架,每年能多赚几十亿新台币,生活实实在在变好了。 但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远远超过进口,顺差非常大。问题不在顺差多少,而在于这种依赖的“质量”。 台湾出口大陆的产品,快六成是半导体这类高科技产品,全世界都很难找到这么大的替代市场。台湾厂商曾试过降价15%卖芯片给东南亚,结果对方没有配套产业链,根本卖不动。 而大陆卖到台湾的商品多是消费品,可替代性强得多。 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使得纯粹的商业往来变得复杂。 它让台湾的经济命脉,在全球大国博弈的环境里,显得特别脆弱。美国一下要求台积电去美国建厂,一下又有人扬言要炸了它,这些都暴露了台湾的困境。 政治氛围再紧张,普通人和市场的反应才是最真实的。有些政治人物嘴上喊着“抗中”,家人却在大陆设厂,接几千万的大订单。这事听起来很讽刺,却恰恰说明了经济规律的力量有多强大。 高雄的果农心里最清楚,他们坦言:“大陆不买,我们的果园就得砍掉一半。”企业更是直接用脚投票。台积电顶着压力扩建南京工厂,无数台湾企业则想方设法挤进大陆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 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年轻人的流向。超过三万名台湾青年选择到大陆寻找机会,人数增长了四成。这股人潮,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能说明问题。 就像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说的,全球一半的AI人才都是中国人,这个趋势挡不住。 说到底,钱和人都会流向机会最多、回报最高的地方。政治口号能换来选票,却换不来果农的订单,也保证不了年轻人的未来。 历史上,德国跟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也曾被看作是欧洲和平的保障,最后却因政治冲突破裂,让欧洲陷入能源危机,代价惨重。这个教训就在眼前,提醒我们经济纽带的韧性不是无限的。 如何维系并善用这条生命线,避免它成为冲突的导火索,考验着每一个局中人。民众和市场的选择已经给出了最务实的答案。这个答案,值得所有希望和平与繁荣的人想一想。
很多人以为蔡孝乾的叛变彻底摧毁了台湾地下党,其实不然。被摧毁的只是党务系统,而非
【13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