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上讲,美国援乌“战斧”巡航导弹,可能会给俄罗斯造成一定的损失,但它改变不了

云景史实记 2025-10-08 02:12:13

从军事上讲,美国援乌“战斧”巡航导弹,可能会给俄罗斯造成一定的损失,但它改变不了战局。唯一的作用,就是遭到俄罗斯更加猛烈的报复。 俄罗斯是仅次于我国的导弹强国。它拥有数量和种类较多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口径”巡航导弹的射程2500公里。 美国要给乌克兰的是 Block V 型,射程确实能到 2500 公里,从乌克兰境内发射能摸到莫斯科,精度也还行,误差就十几米,乍一看挺吓人。 但这导弹有个致命毛病那就是飞得太慢,是亚音速,跟民航客机速度差不多,还喜欢贴着地面几十米飞,看似能躲雷达,可俄罗斯的防空系统早就等着它了。 俄罗斯西部军区部署的 S-400 防空系统,专门收拾这种巡航导弹,专家都算过,拦截成功率能超七成。更别说俄罗斯还有电子战部队,能干扰 “战斧” 的 GPS 信号,让它变成无头苍蝇,要么跑偏要么坠地。 而且乌克兰手里根本没有像样的发射平台,海军早被打残了,空军也没几架能挂导弹的战机,就算美国给了导弹,乌军能不能顺利发射都是个问题,搞不好刚架起发射车就被俄罗斯的卫星和无人机盯上,导弹还没升空就被炸没了。 再看看俄罗斯的底气,那可不是吹出来的,人家实打实是仅次于我国的导弹强国。 乌克兰自己的情报部门都说了,到 2024 年底俄罗斯攒了 1400 枚远程导弹,光 “口径” 巡航导弹就有 350 枚,这玩意儿射程跟 “战斧” 不相上下,也是 2500 公里,而且俄罗斯每月还能造 30 到 50 枚补充库存。 除了 “口径”,还有 500 枚 “缟玛瑙” 超音速巡航导弹,飞得比 “战斧” 快多了,防空系统更难拦;130 枚 “伊斯坎德尔” 战术弹道导弹,精度高得能砸中基辅的内阁大楼,今年 9 月就有一枚直接撞进乌克兰总理办公室,虽然没爆炸,但那 450 公斤的弹头要是炸了,整栋楼都得塌半边,这就是赤裸裸的警告。 更别提还有 50 枚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飞得又快又灵,现在的防空系统根本拦不住。这么多型号、这么大数量的导弹,俄罗斯想打哪就打哪,库存还越打越多,这实力可不是几枚 “战斧” 能比的。 要说 “战斧” 改变战局,那更是笑话。当年美国在伊拉克、叙利亚扔了不少 “战斧”,也没见能彻底搞定战局,现在乌克兰的情况比那些地方还差远了。 乌军连 “风暴阴影” 这种短程导弹都用不利索,更别说 “战斧” 这种需要精密情报支持、复杂操作流程的武器了,没有美军手把手教、帮着锁定目标,乌军根本玩不转。 退一万步说,就算有几枚 “战斧” 突破拦截炸了俄罗斯的设施,也伤不到根本。 俄罗斯早就把重要指挥中心搬到乌拉尔山以东,关键设施不是藏进地下掩体就是机动部署,想靠 “战斧” 打垮俄罗斯的战争机器,纯属做梦。 最关键的是,给乌克兰 “战斧” 就是捅马蜂窝,俄罗斯的报复从来都是说到做到。之前美国给乌克兰 “海马斯” 火箭炮,俄罗斯立马就加大了导弹打击力度,把乌克兰的能源设施炸得一片漆黑。 要是 “战斧” 真的打到俄罗斯本土,比如炸了莫斯科附近的军事基地或者能源枢纽,普京都说了,这会彻底摧毁俄美关系,俄罗斯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你想想,俄罗斯每月能造 50 枚 Kh-101 空射巡航导弹,这些导弹能精准打击乌克兰的任何目标,到时候基辅的政府大楼、西部的军火库、北约援助的运输线,都会变成重点打击对象。 就像今年 9 月那次,俄罗斯一次就出动 805 架无人机和 13 枚导弹,把乌克兰北部炸得鸡飞狗跳,下次报复只会更猛烈。 而且俄罗斯的报复不光是打军事目标,还可能直接针对乌克兰领导层,那次 “伊斯坎德尔” 导弹砸向总理办公室,明摆着就是 “斩首行动” 的警告,下次要是真动了杀心,后果不堪设想。 更危险的是,俄罗斯可能会把账算到北约头上,毕竟 “战斧” 是美国给的,说不定会直接打击北约在东欧的军事基地,到时候冲突就不是俄乌之间的事儿了,整个欧洲都得被拖下水。 有些人可能觉得俄罗斯被制裁,导弹造不多,这真是太天真了。 乌克兰情报部门都承认,俄罗斯每月能造 40 到 50 枚 “伊斯坎德尔” 导弹,Kh-101 的产量还从每月 40 枚涨到了 50 枚,就算西方制裁再严,俄罗斯也能通过别的渠道搞到零件,导弹库存越攒越多。 反观乌克兰,全靠西方输血,现在连外国雇佣兵都从几千降到几百了,战死的美国雇佣兵都有 92 个,根本耗不过俄罗斯。 所以说,美国援乌 “战斧” 就是个馊主意,除了让乌克兰死得更惨、让冲突升级,没有任何好处。 战局不是一两件武器能改变的,俄罗斯的导弹实力摆在这里,库存足、产能强、种类全,想靠 “战斧” 翻盘纯属异想天开。 到头来,乌克兰只会变成美国遏制俄罗斯的棋子,被打得稀烂,而俄罗斯的报复会让整个欧洲都不得安宁,这账怎么算都不值当。

0 阅读:1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