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情况下,大英博物馆会归还各国文物?其实,这事没法依靠道德觉醒,因为狮子从不

时光浅巷呐 2025-10-07 11:42:02

在什么情况下,大英博物馆会归还各国文物?其实,这事没法依靠道德觉醒,因为狮子从不与羊群谈判,只有让不归还的代价大于归还的成本时,它才会考虑妥协和归还。 比如美国文物如果流失到英国,美国要求归还,英国肯定立马送过去。握草!差点忘了美国建国才250年,压根就没啥文物。反正就这么个意思,它当初是用拳头抢过去的,你现在就只能凭拳头要它还回来。 大英博物馆内藏品基本都是依靠武力殖民掠夺而来,亚非拉各国都有很多顶级文物在馆内。其中,就包括超2.3万件中国文物,有《女史箴图》(唐代摹本)、辽三彩罗汉像、敦煌经卷和壁画,以及众多商周青铜器。 最多的是日本,大约360万件,仅战后日本官方承认的数据就达200万件,分散于日本各大博物馆。日本学者藤田敏雄在《战争与文化掠夺》中承认:“军方设有‘金百合部队’,学者组成‘学术探险团’,形成国家级的文物劫掠体系。” 日军还劫掠了超300万册图书,占当时中国图书馆藏书总量的60%。南京地区损失尤为惨重,中央图书馆战后仅存3万册,国学图书馆损失16万余册。其中就包括部分《永乐大典》,4000多片甲骨,以及众多宋元善本和孤本。 自1950年《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我们已促成超300批次、15万件海外文物回归,但仍有超1000万件文物流散海外。2024年通过国际合作与专项行动,我们追回了1.6万件(套)文物。 面对各国多年来持续的归还要求,英国构建了一套精致的防御机制。1963年《大英博物馆法》成为其最主要的法律屏障,该法基本上禁止大英博物馆返还任何藏品,除非藏品是复制品,或者“不适合保留”。 这一法律框架颇具黑色幽默,相当于强盗给自家大门装上“防盗锁”,然后跟失主说,因为这个“防盗锁”,文物出不去,所以没法归还。用自己设定的法律作为拒绝履行国际道义与责任的借口,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惊世道之乖张。 2002年12月,为了声援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18家西方著名博物馆,在慕尼黑联合签署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企图用普世性来消解文物原属国诉求,遮掩文物来源问题。 主要强调:一是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都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并被更多观众欣赏,意思是只有它们有能力保存和保护文物。二是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球公民,并致力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其实,这特么就是纯瞎扯,就算文物被他们包装成普世无国界,但博物馆是有国界的。试问如果在长沙世界之窗建个世界博物馆,他们能把文物送过来吗?哪怕联合国大楼这种普世机构建在纽约,美国政府都能拿它当武器。 比如第80届联合国大会,涉及到关于巴勒斯坦国的《纽约宣言》,特朗普政府就不给巴勒斯坦国代表团成员发放赴美签证,导致人家没法参会。再比如联大会议之后,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因为批评了美国,就被美国吊销了赴美签证。 此外,欧洲人偏爱金玉,青铜和石像以及瓷器,导致其对书画的保护堪称灾难。他们压根就不懂如何保护东方文物,从保护到修复,再到维护等都是一团浆糊。 就拿《女史箴图》来说,因为不了解中国画作的使用方法,大英博物馆错误的认为中国画像油画一样,应该挂在墙上,所以将《女史箴图》裁成四个独立部分,装裱于镶板上,装裱的时候又错误地采用了“日式折屏手法”。 结果导致《女史箴图》损毁严重,失去了原来形制。最后没办法,请了原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邱锦仙,利用中国传统装裱并加以创新才得以挽回,但依旧可以看到明显的开裂与掉粉现象。 之前,印度曾要求英国还“光明之山”钻石,南非则要求英国归还“非洲之星”钻石。这两颗稀世巨钻,“光明之山”在女王王冠上,“非洲之星”在英国国王权杖上。 英国当然不会归还,算小账,两颗钻石也就是两坨含碳化合物,除了装B,实际没啥用。算大账,大英博物馆就是个“赃物展览场”,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就曾说过:“一旦你开口答应还一件,有一天你就会突然发现大英博物馆变空了。” 所以,不要指望海盗道德觉醒,它们压根就没有道德。历史早就证明了,狮子从不与羊群谈判,英国几乎不可能主动归还文物。我们之所以能在2024年追回1.6万件(套)文物,与其说是殖民者的善意,不如说是我们变强了。 其实,大英博物馆所陈列的并非文明,而是殖民时代的“战利品清单”。既然是战利品,就不存在所谓“归还”,只有“缴械投降”。毕竟海盗的弯刀,从来都只认更硬的拳头!

0 阅读:21
时光浅巷呐

时光浅巷呐

时光浅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