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迎来创纪录丰收却无法卖出,美国失去的只是大豆市场吗?其实,这并非一场普通

时光浅巷呐 2025-10-05 12:40:09

美国农业迎来创纪录丰收却无法卖出,美国失去的只是大豆市场吗?其实,这并非一场普通丰收,而是美国农业生态系统开始崩坏的信号。 因为大豆不仅仅是商品,更是美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齿轮。当这个齿轮停止转动时,整个美国农业生产逻辑就会被打破——从土壤健康到农场金融,从国内政治到全球贸易秩序。 据美国农业部9月份报告,今年前7个月对华农产品出口下降了53%。美国大豆在华份额已从2016年超44%降低至2024年的21%,今年肯定还会持续下降。 滞销和价格塌方已导致美国农场现金流断裂。大豆连续合约已从2024年秋季每蒲式耳12.8美元跌至9.4美元,跌幅26%。内布拉斯加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沃尔特斯指出,“固定成本不变,肥价、地租仍高,农户每英亩现金流由正转负120-150美元”。 在美国,大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大豆与玉米的轮作是美国中西部农业的基石,这种种植模式对维持土壤健康至关重要。 科学研究表明,大豆玉米轮作免耕条件下,土壤养分指标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传统垄作处理。与垄作相比,2013年和2015年免耕大豆增产率分别达到16.37%和25.33%。 更为重要的是,豆类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可以将氮气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氨,这是对种植玉米最好的氮素补充。当大豆失去市场,农民被迫转向连续种植玉米,将导致严重的生态后果,因为长期种植玉米会导致土壤酸化和微生物群落单一。 玉米对土壤中的氮磷钾吸收特别强,连作会迅速耗尽土壤肥力。有人可能会问,美国农民是否可以种植其他固氮经济作物来替代大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面临着气候条件与市场需求的硬约束。 比如花生既可以固氮,也是经济作物,但花生喜热,属亚热带作物,只能在南方州种植,而南方州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和水果类作物。大部分种植大豆的农民都在中西部,即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爱荷华、密苏里等地,气候条件不允许。 其他固氮能力强的植物还有红豆、黑豆、豌豆、苜蓿等,但都没有大豆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些作物属于杂粮,市场需求有限,无法消化美国中西部如此大规模的种植面积。 此外,与中国小农经济不同,美国农业模式高度依赖金融杠杆。它是以土地为抵押的金融操作,数千英亩土地抵押贷款几百万美元购买农机、化肥和种子是常态。一旦大豆卖不出去,这个金融链条就会开始断裂。 进入今年以来,美国委托拍卖的农业机械数量增加了30%。同时,新设备的成本也因关税而增加。全美最大的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公司表示,由于钢铁和铝关税,公司在过去两年损失了6亿美元,并裁员2500人。 特朗普政府承诺将部分关税收入补贴给农民,但农民们对此反应冷淡,为啥?因为“补贴只是止痛药,治不了骨折。”对豆农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未来预期,可控的未来投资和种植计划,补贴不可持续,也无法带来可预见性和安全感。 面对大豆滞销,有人可能会想到通过榨油来缓解压力。但榨油路径也面临着豆粕和豆油价格的双重挤压。美国豆粕价格已从2023年的500美元/短吨,下降到现在278美元/短吨,这说明美国市场的豆粕供应已出现严重过剩。 与此同时,豆油价格也从2022年高点的87.65美分/磅,下滑到了49.97美分/磅。榨油成本也因关税和能源价格上涨而不断增加,导致生产利润快速下滑。 此外,大豆、豆粕和豆油都面临存储时间的限制。大豆在常温下可以存放2年,豆粕理论上可以存放12个月,但实际环境会让其存放期限大幅缩短,一般都得在3-6个月内用完。 其实,从2018年贸易战开始,中国就开始搞大豆去美国化,实施“国产替代+多元供应链+技术减需”三位一体战略。为此,中国与巴西签署了十年期大豆供应协议,锁定从种植到港口全链条合作,美国大豆则沦为备选项。 提升大豆自给率和进口多元化之后,我们就从被动采购者升级成了手握“买方主权”的战略棋手。所以,当“美国优先”遭遇“买方主权”时,其政治狂热必将撞上经济理性的铁板。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的模型显示,即使中美立即取消关税,南美已获得的“结构性份额”也需5-7年才可能逆转。而特朗普政府所承诺的补贴计划,至今仍卡在国会程序中,最快也要到2026年初才能发放。等到那时收获季已过,大豆损耗会更大。 大豆如微尘,却映照天下棋局。世界早已回不到从前,中美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因为时代早就变了。美国大豆如果不卖给中国,要么美国民众放下咖啡杯,全民喝豆浆吃豆腐。要么改豆为麻,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0 阅读:30
时光浅巷呐

时光浅巷呐

时光浅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