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奥58页报告揭露真相! 中方4个领先5个追赶,中国制造势不可挡! 去年,美国联邦参议员卢比奥团队抛出的58页报告,与其说是在分析中国制造,不如说是一份写满焦虑的自我剖白。 报告里明着说中国在10大战略产业中4个领先、5个追赶,却绕开了最关键的问题:美国制造业的困境,到底是谁造成的? 这份被外媒解读为“制度恐惧症体检报告”的文件,越往后读,越能看清中国制造势不可挡的真正原因,从来不是外界传言的“低价竞争”,而是美国自己亲手拆了产业链的根基。 卢比奥在报告里反复强调“中国威胁”,却对美国制造业的“自杀式空心化”避而不谈。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资本就一门心思往金融、科技这些赚快钱的领域钻,传统制造重镇“铁锈带”的工厂接二连三倒闭,企业要么南迁到国内低税州,要么干脆把生产线搬到海外。 到2024年,制造业在美国GDP里的占比跌到了11%,创下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值。 这根本不是中国“抢”走了岗位,而是美国自己放弃了实体产业,苹果把零部件生产交给全球工厂,波音的配套环节外包给十几个国家,整个产业链早被自己割得支离破碎。 更讽刺的是,卢比奥一边呼吁“制造业回流”,一边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美国喊了十年“再工业化”,2025年推出的《芯片法案》2.0版砸了上千亿补贴,可台积电在美国的工厂连熟练工人都招不齐。 不是没人愿意来,而是美国的年轻人早就不愿意进工厂,制造业从业者平均年龄已经44岁,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还不到5%。 反观中国,不仅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连技术工人的培养都跟得上,珠三角的工厂里,年轻人愿意学技术、钻工艺,这才是产业发展的底气。 卢比奥在报告里盯着中国的产业数据不放,却没看到全球产业链早已离不开中国的现实。 就说电动车领域,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成了全球第一,欧洲一开始想通过加征45.3%的关税挡住中国车,结果半年不到就改了主意,2025年4月干脆取消惩罚性关税,改成了“最低售价”制度。 不是欧洲服软了,而是实在扛不住。 大众、奔驰这些德国车企,三成销量靠中国市场,电动车转型还得依赖中国的电池技术。 宝马董事长齐普策说得实在,没了中国供应链,欧洲的电动化计划得推迟十年。 这种依赖不是偶然,而是中国产业链扎得深的体现。宁德时代在欧洲建了四个工厂,总产能规划超过200GWh,直接给奔驰、宝马供货。 比亚迪在匈牙利的超级工厂既能造电池又能造整车,2025年已经开始投产。 欧洲嘴上说要“保护本土产业”,实际却在主动对接中国技术,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现在成了不少欧洲车企的标配。 这根本不是“中国倒逼”,而是市场选择,中国的技术成熟、成本可控,换谁都不会放着靠谱的供应链不用。 美国想靠“脱钩断链”遏制中国,最后却把自己套住了。卢比奥在报告里提议“放松环保监管吸引企业建厂”,可刚提出来就被环保组织和劳工群体反对,政策根本落不了地。 反观美国对东南亚转口贸易加征关税后,中国企业干脆在墨西哥建“深度本地化”工厂,把零部件、生产技术都带过去,照样能进入美国市场。 更尴尬的是稀土领域,美国的稀土储量不算少,可90%以上的冶炼加工还得靠中国,挖出来的原矿运到中国加工完再买回去,等于给中国送生意。 光伏产业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这项技术最早是美国发明的,可现在美国连一片硅片都造不出来,80%以上的供应链握在中国手里。 2023年太阳能电池价格跌了一半,中国企业能靠扩产能活下去,欧美同行却倒了一片,根本原因是中国有从多晶硅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成本能压下来,技术能跟上。 美国想扶持本土企业,可建一条生产线的成本是中国的三倍,还招不到技术工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企业主导市场。 卢比奥在报告里创造了“21世纪福特主义”这个词,形容中国把电动车从高端货变成日用品的能力。 可他没说的是,这种能力不是靠政策补贴堆出来的,而是十几年工业积淀的结果。 中国企业不仅能造产品,还能制定标准,5G、新能源领域的国际标准里,越来越多有中国企业的参与。 美国总想着用技术封锁、贸易限制卡脖子,却忘了制造业的核心是产业链协同,是技术迭代,这些都不是靠喊口号、砸钱就能速成的。 现在美国的制造业岗位空缺快到50万个,工厂想扩产却找不到工人,电网老化连新工厂的电都供不上。 卢比奥的报告里列了一堆中国的产业数据,却没提出一个能解决美国自身问题的方案。 欧盟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和中国供应链“共生”比“对抗”更划算,美国却还在一条道走到黑。 中国制造的领先,从来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产业优势。 卢比奥的报告与其说是“揭露真相”,不如说是提醒美国:与其盯着中国找问题,不如先把自己的产业链根基补牢。
卢比奥58页报告揭露真相! 中方4个领先5个追赶,中国制造势不可挡! 去年,
波览历史
2025-10-06 17:48:5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