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的最大作用不是帮助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也不是促进了中国科技,教育,企业管理以及外贸的发展,而是作为一个长期对手对中国产生的压迫感,逼迫中国韬光养晦,逼迫中国以美国成就为榜样持续发展自己,最终把中国逼成了现在的状态,与美国成为世界唯二的两个超级大国。 很少有人会想,中国能一步步走到今天,竟然和美国这个长期对手的 “压迫感” 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刚打开国门搞改革开放时,美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已经是全球顶尖水平,当时两国的差距大到肉眼可见 ——1980 年美国 GDP 超过 2.8 万亿美元,中国还不到 2000 亿美元,科技领域更是连高端芯片都依赖进口,汽车、电子等产业几乎没什么自主能力。 但美国并没有把中国当成普通合作伙伴,反而从那时起就带着警惕,不断在关键领域设限。比如 90 年代,中国想引进美国的高端机床用于制造业升级,美国直接以 “国家安全” 为由拒绝。 进入 21 世纪后,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限制更频繁,2018 年开始对华为的打压就是典型,断供芯片、禁止合作,逼得华为不得不提前启动自主研发的 “备胎计划”。 这种处处受限的环境,反而让中国没了依赖的念头,一门心思搞自主创新。就像华为,在被断供后仅用两年时间,就推出了搭载自研鸿蒙系统的手机,2023 年鸿蒙系统设备数量突破 8 亿台,反而在操作系统领域打开了新局面。 而且美国的发展路径,无意间成了中国的 “参照物”。美国靠科技领先全球,中国就砸重金搞基础研究,2023 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 3.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超过 2.5%,研发人员数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美国靠完善的工业体系支撑经济,中国就一步步补全产业链,从低端制造到高端装备,现在从航天发动机到深海探测器,中国都能自主生产。 最明显的是高铁,早年中国想引进美国的高铁技术,对方要么漫天要价,要么只给落后技术,中国干脆自己攻关,如今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 4.5 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三分之二还多,技术标准成了国际标杆。 这种 “压迫感” 还让中国始终保持着清醒。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动辄对其他国家搞制裁、加关税。 中国反而坚持和平发展,在国际上搞 “一带一路” 合作,帮助其他国家建铁路、修港口,2023 年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额超过 2 万亿美元,比 2013 年增长了近一倍。 这种反差,让更多国家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中国 GDP 突破 126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在 5G、新能源、航天等领域已经和美国齐头并进,甚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反超 ——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 649 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60% 以上,而美国同期出口量还不到 100 万辆。 回头看这几十年,美国的 “压迫” 就像一把鞭子,逼着中国不断向前跑,从最初的追赶,到现在能和美国站在同一赛道竞争。要是没有这份 “压迫感”,中国或许不会这么快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上取得突破,也不会有今天的综合实力。 那么大家觉得,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还能在哪些领域继续突破,进一步展现大国实力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美国对中国的最大作用不是帮助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也不是促进了中国科技,教育,企业
小张的社会
2025-10-06 10:48: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