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在反导领域的技术突破引发关注,据《南华早报》等权威报道,一套集成多域传感

高干评世界 2025-10-05 14:39:48

中国近期在反导领域的技术突破引发关注,据《南华早报》等权威报道,一套集成多域传感器的区域反导防御系统已完成实战化测试,其核心能力集中在精准探测与分层拦截,而非所谓 “全球防御系统”。 这套系统的预警能力源于太空与地面的协同探测网络。 太空层面,“天算星座” 正处于分阶段建设中,一期 6 颗卫星已组网运行,二期 24 颗卫星计划 2026 年前发射,远期规划 300 颗低轨卫星构成观测网络。 这些卫星搭载的红外与雷达载荷,可在导弹点火后 10 秒内捕捉尾焰信号,对高超音速目标的轨迹预测精度达米级水平。 地面则部署了中国电科 14 所研发的双波段相控阵雷达,S 波段负责 450 公里范围内的广域搜索,X 波段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能 99% 识别诱饵弹与真弹头。 吉林一号雷达系统进一步延伸探测范围,5000 公里内的目标可在 0.1 毫秒内完成指令响应,抗干扰能力较传统雷达提升 3 倍以上。 数据处理环节的智能化是系统核心优势。 星载 AI 芯片在太空直接完成数据筛选,99% 的无效信息被实时过滤,仅将高威胁目标参数传回地面指挥中心,使响应速度从传统的分钟级压缩至秒级。 2024 年的实战测试中,该系统成功跟踪 16 枚同时来袭的弹道导弹,自动排序出 7 个优先拦截目标,最终实现 100% 拦截率,展现出应对饱和攻击的能力。 这与 2024 年以色列遭袭时,美制 “萨德”“爱国者” 系统因数据过载失效形成鲜明对比。 拦截体系采用分层防御架构,红旗 - 19 作为核心装备,射高突破 600 公里,可在大气层外拦截中程弹道导弹,较美国 “萨德” 系统的 150 公里射高提升 4 倍。 其采用动能杀伤技术,通过红外 + 雷达复合制导实现自主锁定,专门针对印度 “烈火 - 5” 等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设计。 低空防御由红旗 - 9C 负责,40 公里以下空域的巡航导弹、战机均可被有效拦截;红旗 - 26 则具备 1500 公里级的反低轨卫星能力,形成 “空天一体” 防御网。 这些拦截装备采用机动部署模式,生存能力较固定发射井提升 70%,单套系统成本约 7 亿美元,仅为 “萨德” 的一半。 中国反导技术的发展始终秉持防御定位,自 2010 年首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以来,已完成 7 次公开试验,成功率保持 100%。 兰德公司测算显示,在东亚部署 20 套红旗 - 19 系统,可将中程导弹拦截率从 38% 提升至 92%。 国防部多次强调,该系统不针对任何国家,仅用于应对弹道导弹威胁,维护国家安全。 从技术路径看,中国并未复制美国的全球反导布局,而是聚焦区域防御需求,通过 “传感器融合 + 智能调度” 实现效能突破。 这种发展模式既规避了军备竞赛风险,又精准回应了周边安全挑战,成为维护亚太稳定的重要力量。 正如 “两弹一星” 精神延续至今,中国战略防御体系的每一步突破,本质都是对和平发展的坚定守护。 信源:可监控全球干枚导弹 中国抢先部署中版金穹防御系统曝美隐忧——搜狐

0 阅读:53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