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参谋长扎米尔下令,以色列军队可以撤出加沙地区,但必须控制三大要点!据以色列 Kan 11 频道报道,以色列军队要继续控制第70号山丘,以军在该高地可以俯视整个加沙城区。 以色列总参谋长扎米尔一声令下,以军地面部队将从加沙大部分城区撤离,把管理权交还给当地行政机构。这看似“退一步”的动作,实则藏着更精明的算计。 撤兵不是放权,而是要牢牢攥住第70号山丘、费城走廊、萨拉赫丁轴线这三大关键节点,用“点控面”的打法拿捏加沙的命脉。这种策略并非凭空想出,而是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验证过的“成功经验”。 如今以军在真主党根据地控制着五大关键阵地,靠着少数兵力就能牵制对手主力。加沙的布局不过是这套打法的复制粘贴,核心逻辑很简单:以前长期没有军事存在,才给了哈马斯发展火箭弹、组建武装力量的空间,这次绝不能重蹈覆辙。 撤掉分散在城市的兵力,集中管控要害,既能减少伤亡,又能实现对加沙的“无形掌控”,可谓一举两得。被以军视作“眼睛”的第70号山丘,是整个布局的重中之重。 这座高地如同天然的瞭望塔,站在上面能将整个加沙城区的动静尽收眼底——哈马斯的人员调动、武器转运,甚至普通车辆的往来,都逃不过监控设备的追踪。 对以军而言,控制这里就等于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一旦发现异常,空中打击或地面突袭能迅速响应,根本不用在城区内与对手陷入巷战泥潭。这就像下棋时占了“天元”位置,看似不起眼,却能辐射全局,让对手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明处。 如果说第70号山丘是“眼睛”,那费城走廊就是卡住加沙喉咙的“手”。这条连接加沙最南部拉法与埃及的边境通道,是加沙物资进出的“生命线”。 加沙230万人口所需的粮食、药品、燃料,很大一部分要靠埃及经这里输送,所谓的“人道主义援助”几乎都走这条线。 以军牢牢把住这里,就能随时检查进出的车辆集装箱,名义上是防范武器流入,实则等于掐住了加沙的物资补给开关。想给援助就给,想断供就断,这种对生存资源的绝对掌控,比在城区驻军的威慑力还要大。 贯穿加沙南北的萨拉赫丁轴线,则是分割加沙的“手术刀”。这条中央公路可不是普通的交通要道,它串联起加沙城、代尔巴拉赫、汗尤尼斯等核心城市,是加沙南北往来的唯一大动脉。 2023年12月以军曾短暂控制这里,直接把加沙切成北、中、南三块,导致代尔巴拉赫与南部的陆路联系彻底中断,难民转移和物资运输陷入瘫痪。 如今要长期掌控这条公路,等于给加沙打上了“分割烙印”——哈马斯再想在南北之间调兵遣将、运送武器,难度陡增;即便有零星抵抗,以军也能凭借公路快速机动,各个击破。这条公路就像一条锁链,把加沙的军事力量拆解得支离破碎。 以色列的算盘打得精,可这种“撤而不退”的做法,真能换来长久安全吗?表面看,以军撤离城市能减少与平民的直接冲突,缓解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 持续驻军只会让谴责声浪更高,但控制三大要点本质上仍是对加沙的变相封锁,费城走廊的物资管控会加剧本已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萨拉赫丁公路的分割也会让加沙的经济复苏彻底无望。 加沙民众的生存基础早已崩溃,水、食物、药品样样短缺,这种绝望情绪恰恰是极端势力滋生的土壤。更关键的是,哈马斯不会坐以待毙。 以军撤走后,他们大概率会重新回到城市,利用复杂的街巷环境重建据点,而以军依赖的三大要点虽能监控全局,却未必能应对无处不在的游击战。 就像在黎巴嫩,以军控制了关键阵地,真主党的火箭弹依然能打到以色列本土,这种“点控”根本无法根除威胁。以色列以为守住三个节点就能高枕无忧,殊不知这更像是在给自己埋下新的冲突隐患。 说到底,扎米尔的命令不过是换了种统治方式,从“全面占领”变成“精准管控”,核心还是想让加沙处于以色列的绝对掌控之下。他们吸取了“无军事存在导致威胁滋生”的教训,却没明白“过度压制只会引发更强反抗”的道理。 以军撤兵的消息传开,加沙民众或许会暂时松口气,但看着被以军牢牢控制的山丘、口岸和公路,谁都清楚真正的自由还远未到来。以色列想要的“安全”,靠攥紧这三大“命门”根本换不来,毕竟靠强权维系的平静,从来都是镜花水月。
加沙持续2年的大轰炸停止了,200多万加沙人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以色列国防军司
【89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