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终于认命,谁料,30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最难熬的其实不是苦,是孤独。 殷玉珍记得,嫁过去四十天才见着第一个陌生人。 她高兴地追出去,结果连个正脸都没看到。 她把那个陌生人的脚印盖在陶盆里,每天去看,像是在跟外面的世界搭个桥。 可想多了,她也知道,这日子还得过。 慢慢地,夫妻俩琢磨着,光靠种地肯定不行。 风沙一年年越刮越厉害,地也越来越薄。 要想让家有个盼头,得想办法治沙。 俩人把家里唯一的三条腿的羊卖了,换了600棵树苗,开始了和沙漠的较量。 说白了,那会儿种树,没人觉得能活。水源稀缺,树苗刚栽下去没几天就黄了。 殷玉珍和白万祥不死心,天不亮就下地,挖坑、浇水、护苗,哪怕一根树苗活下来都算胜利。 为省钱买树苗,殷玉珍还养猪,卖猪的钱全砸在树苗上。 有时候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沙丘上喘口气,唱几句陕北民歌,给自己打打气。 慢慢地,村里人也开始注意到他们家门口的绿意。 有人不信,觉得这是瞎折腾,有人觉得能试试。 殷玉珍没藏私,把自己摸索出来的办法都教给大伙:怎么挑树苗、怎么找地下水、怎么防风。 她的手越变越糙,可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治沙这事,光靠一家人肯定不行,得大家一块儿干。 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志愿者加入,治沙的队伍壮大起来。 到了1990年代末,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推起来,靖边的治沙也有了政策和技术的支持。 殷玉珍家门口的绿洲慢慢扩大,树越来越多,村里的风沙也小了。 村民们看在眼里,信心也足了。 媒体报道、专家考察、志愿者帮忙,殷玉珍的名字传开了。 国内外有不少人专门来靖边学习治沙经验,甚至有韩国小孩捐压岁钱,美国青年殷一凡来这儿扎根十年,都是奔着她的技术和这股不服输的劲头。 这些年下来,殷玉珍和丈夫带着大家,把几万亩沙地变成了林地。 她说话从来不绕弯子,治沙的经验也都是实打实的。 她常说:“咱们不怕苦,就怕没盼头。有了树,再大的风也能挡。” 2022年,她获得了“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领奖那天,穿的还是平常衣服,手上满是茧。 她说,治沙是大家的事,自己就是个带头的,后面还有儿子、还有村里人。 到了2025年,靖边县这片原来的荒沙地,基本上都变成了绿洲。 春天一来,树叶沙沙作响,鸟叫声也多了。 村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了许多,娃们上学不用吃一嘴沙。 殷玉珍的故事其实不传奇,就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她没什么豪言壮语,就是认死理、扛得住苦。 现在外头人来靖边治沙考察,村里人都说,“看看殷玉珍家,咱们也能把沙地变绿地。” 殷玉珍的经历,就是我国西部治沙的一个缩影。 她用几十年,把希望种进沙漠,也把信心带给了更多人。 如今的靖边,绿洲不再稀罕,治沙的经验也传到全国各地。 殷玉珍说,未来还得继续种树,绿水青山就是咱们的底气。 她的故事没有结束,但她的坚持,已经让这片黄土高原的春风更有劲儿了。 参考:殷玉珍:用生命植树的女人(百姓故事)——新浪新闻中心—
1985年,陕西一父亲逼着19岁的女儿嫁给恩人的儿子,女儿哭闹7天,忽然放弃逃跑
世界今若在
2025-10-05 09:51:03
0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