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终于硬气了一回!2025年10月1日,台“行政院副院长”郑丽君在台北表示,

九鼎观世道 2025-10-04 11:22:14

台当局终于硬气了一回!2025年10月1日,台“行政院副院长”郑丽君在台北表示,不会接受美方提出的芯片制造“五五分”要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近几年全球半导体的“主角光环”越来越亮,芯片已成各国博弈的核心资源,就连岛内最近也罕见地“强硬”了一回。 10月1日,台湾“行政院副院长”郑丽君在公开场合放话,绝不接受美国提出的芯片“五五分”产能要求。这种罕见的公开拒绝,立刻成了两岸三地和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其实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但背后的利益盘根错节。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在同一天隔空喊话,要求“先进制程至少一半在美国本土生产”,说白了,就是要台积电把最赚钱、最尖端的3纳米、2纳米产线整体搬去亚利桑那。 美国的算盘很清楚:现在本土高端芯片自给率只有2%,一旦台海有变,苹果、英伟达、军工巨头,统统要断粮。把产能锁进美国,哪怕全球格局巨变,也能保证自己不断供。 郑丽君这一句“不答应”,固然让岛内舆论一时扬眉吐气,但现实却比表态复杂得多。台积电其实早已加速“出海”,5月刚刚宣布千亿美元扩建亚利桑那厂区,2纳米生产线都在那边落地。 董事长魏哲家一边抱怨美国基建慢、批文多、工会难缠,一边又不得不追加投资。为什么?因为美国已经亮明底牌:未来政府采购、科技巨头订单,优先本土芯片。台积电要想守住市场,就必须“走出去”,否则客户很快就会被英特尔等对手抢走。 岛内社会对台积电的出走焦虑不无道理。台湾七成贸易顺差都靠半导体,一旦高端产能大量外迁,不只是GDP数字受拖累,连就业、汇率、税收都会连锁反应。 台经院测算得很直白:海外营收每多10%,台湾GDP增速就少0.7个百分点,等于一年少掉一座新厂的产值。 更别说,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像夜市摊,光有主厨没用,炭火、调料、帮工、氛围缺一不可。把台积电拆成“全球拼图”,味道还能不能原汁原味,谁也说不准。 但美国人盯上的绝不仅仅是产能。最新补贴政策里写得明明白白:拿了联邦资助,所有工艺参数、客户名单、良率曲线、材料配方,都得交档备案,并且商务部有权与盟友“共享”。 这等于说,台积电赖以领先全球的know-how和客户资源,都要被变成“集体财产”。张忠谋早就直言:“美国想要的是recipe,不是kitchen。”可一旦“菜谱”被明码标价,企业还能守住多少底线? 更现实的,是所谓“工程师红利”难以复制。台积电之所以能让良率从30%飙到70%,靠的是24小时不间断的轮班、极强的技术团队和弹性管理。 美国工厂朝九晚五,周末烧烤,哪儿有那么多夜班工程师?即便设备和技术完全搬过去,最后也可能只是建了个“空壳工厂”,效率和良率却远不如台湾本地。 这场拉锯战,其实是资本、技术与地缘政治的多重博弈。台积电左右为难,死守台湾可能丢掉美国大客户,大举西迁又伤了本地利益。 美国用补贴和关税“胡萝卜加大棒”,岛内喊硬气,企业却只能算自己的小账。表面看似激烈对抗,实际上资本和技术早已在全球无声流动。 而台湾社会的焦虑也好理解。过去二十年,“神山”不仅是经济支柱,也是岛内青年的信仰。如今这座山被“切块外卖”,未来台湾还能剩下什么?更何况,一旦供应链被拆散、人才被分流,失去“不可替代性”,下次再谈条件,底气还剩几分? 美国人当然明白,真正的护城河不是几台光刻机,而是背后那批技术团队和工业文化。没有工程师,亚利桑那再多高楼,也只是仓库。可岛内要守住这份不可替代,不止靠嘴硬,更要在全球新格局下谋划出路。 这场台美芯片之争,远不止于一句“不答应”那么简单。等下次“五五分”再被抬上谈判桌时,台湾该如何握住自己的主动权? 信息:《环球时报》官方账号——台湾回应美国:不会答应

0 阅读:0
九鼎观世道

九鼎观世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