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宣布了 10月3日,以色列军方宣布在地中海拦截并登上了试图驶向加沙的“全球

天天纪闻 2025-10-03 13:46:51

以色列宣布了 10月3日,以色列军方宣布在地中海拦截并登上了试图驶向加沙的“全球坚韧船队”,这支由40多国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本意是运送人道物资,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这事儿立刻引发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说白了,以色列这次拦截“全球坚韧船队”的行径,本质上就是其长期封锁加沙政策的野蛮延续,是用所谓“安全”名义践踏国际法和人道底线的典型操作。   10月3日,这支由40多国志愿者组成的船队载着医疗用品、食品和饮用水等紧急人道物资驶向加沙,却在地中海遭遇以军粗暴拦截。   以色列先切断通信信号让船队变成“聋子哑巴”,再用高压水炮对着船身疯狂喷射,甚至直接驾船冲撞,登船时志愿者为防止影像资料被篡改只能把手机扔进海里。这哪里是什么“安全拦截”,分明是公海上的强盗行为。   要理解这事儿的荒谬,得先看看加沙当下的处境。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就对加沙实施了“全面封锁”,陆地、海上、空中的通道几乎全被堵死。即便2024年4月以军撤出加沙南部地面部队,封锁也丝毫没有放松。   联合国此前报告显示,加沙地带230万人口中,超过80%需要人道援助,药品库存仅能满足不到三成需求,婴儿奶粉、手术器械、燃料等基本物资早已告急。   就在船队出发前一周,加沙最大的希法医院还发出警告,因发电机燃料耗尽,重症监护室的30多名患者随时可能死亡。这种情况下,志愿者冒着风险运送物资,本是挽救生命的善举,却被以色列视作“威胁”。   以色列辩解称船队“与哈马斯有关联”,但这话连自圆其说都做不到。且不说40多个国家的志愿者中包括前联合国官员、医生、记者等各界人士,单说人道援助的基本准则——就算存在政治争议,平民的生存权也不该被当作筹码。   更关键的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公海航行自由是国际法基本原则,任何国家无权在公海上随意拦截他国船只,除非涉及海盗、奴隶贸易等极少数例外情况。   以色列或许会拿“自身安全”说事,但国际法早就划定了红线:安全措施必须符合比例原则,不能拿“可能存在的威胁”当借口,对满载人道物资的船队动粗。更何况以色列连最基本的证据都拿不出来,所谓“关联哈马斯”不过是倒打一耙的托词。   这不是以色列第一次干这种事了。2010年,一支名为“自由船队”的人道队伍同样试图突破加沙封锁,以军直接登船开火,造成9名土耳其志愿者死亡、数十人受伤,当时就引发全球范围的谴责,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还认定这是“非法行为”。   十三年过去,以色列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次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拦截手段的粗暴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连通信信号都要切断,显然是怕暴行被公之于众。   这种屡教不改的背后,是其对加沙长期推行的“窒息式”封锁政策,试图通过切断物资供应来削弱当地抵抗力量,却忘了封锁的代价全由无辜平民承担。   国际社会的反应早已说明一切。事件发生后,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第一时间发声,称“人道援助不应被政治化,更不应遭到武力拦截”;   土耳其、西班牙等国政府直接谴责以色列“违反国际法”;数十个人权组织联名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对以色列实施制裁。   反观以色列,除了重复“安全威胁”的老调调,拿不出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   更讽刺的是,以色列自己也是1982年海洋法会议的参与者,即便没有正式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自由航行这一习惯国际法准则也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它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在违法,只是仗着有外部势力撑腰,有恃无恐。   说到底,这场闹剧的核心不是什么“安全问题”,而是加沙人民的生存权问题。   当一个地区的平民连基本的药品和食物都要靠国际志愿者冒死运送,当一个国家能公然在公海上拦截人道船队而毫无顾忌,这本身就是对国际秩序的嘲讽。   以色列或许能靠武力暂时阻止船队靠岸,但阻止不了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危机的关注,更掩盖不了封锁政策的残酷与非法。   现在最该做的,是立即解除对加沙的全面封锁,让人道物资畅通无阻,而不是继续拿平民的生命当政治博弈的工具。毕竟,再坚固的封锁也挡不住对基本人权的追求,这是历史早已证明的真理。

0 阅读:2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