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大文豪徐志摩的孙子与孙女在纽约。四兄妹都成为美国响当当的人物。长孙徐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01 10:31:06

1962年,大文豪徐志摩的孙子与孙女在纽约。四兄妹都成为美国响当当的人物。长孙徐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工程学博士,曾任职于美国宇航局及多家科技公司,现为企业家。近年来,徐善曾致力于整理徐志摩文献,回国参与纪念活动。2020年,他在浙江海宁徐志摩故居捐赠家族档案。 说起徐志摩,大家想到的是他与林徽因、陆小曼那几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常常忘了那个被他称为“乡下土包子”的张幼仪。徐志摩为了追求所谓的“灵魂伴侣”,在张幼仪怀着二胎时狠心提出离婚,甚至让她打掉孩子。这个在婚姻里受尽屈辱的女人,却在丈夫飞机失事、英年早逝后,默默扛起了一切。 徐志摩只留下一个儿子,徐积锴。这根独苗,张幼仪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她深知,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婚姻里没有与丈夫“势均力敌”的底气。所以,她对儿子的教育格外上心,也对他的婚姻大事严格把关。 “我这一辈子吃了婚姻的苦,不能让儿子再走我的老路。” 张幼仪后来回忆说。她给儿子挑选的儿媳张粹文,漂亮贤惠,更重要的是,她鼓励儿媳也要有自己的事业和学识。1941年,徐积锴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张幼仪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儿子儿媳一同赴美留学。 她对儿媳说:“你一定要跟着丈夫一起去,绝对不能落后,婚姻里要势均力敌,才能保证稳定。” 当时,他们最大的孩子才七岁,最小的刚满一岁。张粹文舍不得,但她最终明白了婆婆的苦心。于是,四个年幼的孩子,全留给了张幼仪。 这位被丈夫嫌弃的女人,一个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四个孙辈。她不仅保住了徐志摩的血脉,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这个家族的未来,重新定下了一根“定海神针”。 徐积锴在美国攻读商科,毕业后进入一家进出口公司,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兼职两份工,才能勉强养活远渡重洋来团聚的四个孩子。他继承了母亲的沉稳和务实,对父亲的诗歌虽心怀敬意,却从未想过要走那条路。“我一生靠母亲,从不靠父亲。” 这句话,道尽了他对父亲复杂的情感。 而他的四个孩子,更是在一个完全西方的环境里长大,中文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了一门遥远的“外语”。 长孙徐善曾,是四个孩子里唯一的男孩。 他完全继承了祖母张幼仪的“学霸”基因,一路读到耶鲁大学的应用物理博士。他曾在IBM、美国航空公司工作,后来自己创业,在商界颇有建树。有人开玩笑说,这是“隔代遗传”,遗传的是他曾祖父、海宁富商徐申如的经商头脑。 徐善曾的三个姐姐,同样出色。大姐徐稘,纽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华尔街的金融投资公司工作了十几年;二姐徐放,是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和室内设计师;三姐徐行,拿到了南加州大学的教育学博士,致力于改善贫困儿童的教育环境,甚至在中国大陆的江苏、广西等地投入了大量慈善资助。 这四兄妹,没有一个人活在祖父的光环之下。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成为了典型的美国中产精英。他们的人生轨迹,与祖父那充满浪漫与悲剧色彩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孩子们都已步入晚年。那个曾经遥远的名字——徐志摩,又重新回到了他们的生活中。 近年来,徐善曾开始致力于整理祖父的文献。他与剑桥大学合作,出版了关于徐志摩的传记,希望能让更多海外读者了解这位中国诗人。他也多次回到故乡海宁,参加纪念活动,为祖父扫墓。 2017年,在徐志摩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徐善曾带着家人回到了海宁。面对着祖父的故居和墓碑,他感慨万千:“真正令人高兴的是,对数百万一直喜欢他诗歌的中国人,还有那些刚刚接触他的创作的新一代人来说,祖父仍然活在他们心中。” 2020年,他又一次回到海宁,向徐志摩故居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家族档案。那一刻,他不再仅仅是美国的成功企业家,更是诗人徐志摩的嫡长孙。这份迟来的寻根,像是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对话。 我们常说,血脉是一种奇妙的传承。徐志摩的后代,没有继承他的才情,却在异国他乡,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家族的生命力。这背后,是张幼仪这位伟大女性的远见与牺牲。她用一生的隐忍和坚强,为这个曾深深伤害过她的家族,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的、截然不同的道路。 诗人的浪漫早已随风而逝,但家族的故事仍在继续。或许,对于徐志摩来说,看到孙辈们能在安稳平和的岁月里,各自实现人生的价值,才是对他那短暂而绚烂的一生,最好的慰藉。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