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杨靖宇殉国后,日军拍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将军的身躯躺在一只木柜旁边,他的衣物扒开,羊皮袄被搁置在一旁,他的遗体将要被伪军和日军,运回去领取奖赏。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确山县一个穷苦农民家。父亲早逝,他小时候就得帮家里干活,叔叔出钱让他上学,他一边读书一边打工补贴家用。学校里他接触到新思想,马克思主义让他明白救国的重要性,十几岁就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外来侵略和国内坏人。北伐时期,他觉得光喊口号不行,得真干,于是回家乡组织农民武装,跟反动势力对抗。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军事才能开始显露。九一八事变后,党组织派他去东北建抗日队伍,他改名杨靖宇,意思是驱逐外敌。1936年当上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身高一米九的他,在林海雪原里带队打游击,让关东军头疼。日本人悬赏两万元要他脑袋,他却带着部队东突西杀,多次突破包围。战斗空隙他吹口琴,表达对侵略者的恨。 杨靖宇的早期经历让他从普通农民变成革命者。他在开封上工业学校时,读进步书籍,加入青年团,1927年转党。大革命失败后,回确山领导农民暴动,担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率队袭击地主,缴获武器。1929年去东北,任抚顺支部书记,在煤矿组织工人罢工。九一八后,他组建游击队,在磐石建立根据地,部队从小到大。他强调游击战术,士兵在山林中机动,避开日军主力,袭击哨所抢枪支。日本人多次围剿,他总能带队突围,坚持抗日。牺牲前五十多天,他断粮五天,还与敌人周旋四十多次,一次次撕开包围圈。他的坚持让日军付出大代价。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县三道崴子被日伪军包围。部队几乎打光,他孤身抵抗,已经断粮五天,吃树皮草根和棉絮充饥。日军劝降,他拒绝,被子弹击中胸膛倒下,年仅35岁。日伪军围上来,拍照记录遗体,衣物被扒开,上身暴露,羊皮袄扔在一旁,遗体躺在木柜边,准备运回领赏。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曾追捕他,下令剖开胃部检查,发现里面没有粮食,只有树皮枯草和棉絮。在场日军停下动作,没想到他弹尽粮绝还拖住重兵几天。这张照片成了他们领赏的证据,杨靖宇遗体就这样被处理。 日伪军拍照时,杨靖宇遗体躺在雪地木柜旁,衣衫凌乱,羊皮袄搁置一边。他的棉衣补丁多,显示长期艰苦生活。日军扒衣检查伤口,确认死亡后,用绳子捆绑准备运走。岸谷隆一郎查看现场,命令士兵用刀划开腹部,本想找食物痕迹,结果只有未消化草根树皮和棉絮散出。这让参与者一时无言,杨靖宇在绝境中坚持,让日军围剿计划拖延。他的遗体被运到伪县政府,头颅被锯下,泡在瓶中作为战绩展示。照片流传,记录了这残酷一幕。 杨靖宇去东北时,儿子马从云不满两岁,女儿马锦云刚出生五天。他留下一张开封读书时的照片给家人,妻子缝进女儿棉袄,告诉孩子等胜利了拿照片找父亲马尚德。这一别成了永诀。解放后,兄妹俩拿着发黄照片,四处打听,没人知道马尚德是谁。1951年调查组来访,他们才明白父亲就是杨靖宇。他的孙子马继志后来回忆,父亲和姑姑等了二十多年,等来的却是泡在玻璃瓶里的头颅。这成了家庭永久伤痛,也体现了英雄的牺牲价值。 杨靖宇的家人经历了漫长等待。妻子郭莲带着孩子躲避追捕,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稳定,但不知丈夫下落。子女拿着照片询问,1951年才确认身份。头颅从日军手中收回,泡了十几年,冰冷无生机。孙子马继志说,这让家人痛心,却也骄傲。杨靖宇的牺牲激励了更多人抗日,他的故事在东北流传,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胃中枯草树根,展示了不屈意志。
1940年,杨靖宇殉国后,日军拍下的一张老照片,镜头中,将军的身躯躺在一只木柜旁
小史论过去
2025-09-30 13:12: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