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后劲还没过,中方第二艘电磁弹射大舰来了,美国军方懵了:这还怎么追得上!

真实安德烈 2025-09-26 12:14:22

福建舰后劲还没过,中方第二艘电磁弹射大舰来了,美国军方懵了:这还怎么追得上! 福建舰电磁弹射成功引发的震动还没在美军内部完全平息,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又抛出了新“惊雷”——甲板工棚尽数拆除的画面被美媒捕捉后,外界都清楚这是首次试航的前奏,而从2024年底下水到如今准备试航,不过短短9个月时间,这种速度别说美国军方没见过,放在全球造船史上都算得上罕见。 四川舰的建造效率早已不是秘密,2023年9月沪东中华船厂为它量身打造的船坞刚完工,10月就正式开工,同期还塞进了2艘054A护卫舰实现“一坞三舰”建造,到2024年年中就完成合拢,10月双舰岛和电磁弹射系统搭建完毕,12月刷漆下水,整个过程只用了15个月。 这种节奏对中国船厂来说像是“常规操作”,但在美国同行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美国“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三号舰“布干维尔”号2020年就开工,2022年就完成合拢,结果至今连雷达都没装上,更别提试航了,光从船坞成型到下水的时间,就比四川舰整个建造周期还长。 更扎心的是产能层面的悬殊对比。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的数据早就戳破了遮羞布:中国造船厂年产能约2325万吨,是美国的232倍还多。2024年中国船厂交付新船1286艘,总吨位3912万总吨,全球占比54.6%;而美国全年只交付28艘,总吨位才30万总吨,占比0.04%。 而且大多是拖轮、作业船这类小船,连一艘远洋货船都拿不出来。这种差距放到军船建造上更明显,中国现在能同时推进航母、两栖舰、护卫舰等多个型号的批量生产,而美国能造大型军船的船厂屈指可数,连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都经常因为供应链问题延期,“波特兰”号就曾硬生生拖了18个月才交付。 美国造船业的窘境早不是一天两天了。二战时他们还能创造28小时造一艘万吨巨轮的奇迹,可如今造船行业劳动力只剩高峰期的十分之一,年轻人压根不愿入行,熟练技工断层严重。 更要命的是产业链的断裂,美国早已脱离中日韩主导的全球造船供应链网络,很多关键部件要么依赖进口,要么国内产能不足,比如军舰用的特种钢材,现在还得从欧洲采购,光运输和等待周期就占了建造时间的三分之一。 反观中国,从10万吨级船台到电磁弹射器核心部件,从相控阵雷达到船舶动力系统,全产业链都攥在自己手里,75家大型造船厂、56座10万吨以上船台随时能启动量产模式。 四川舰的快节奏背后,其实是技术成熟度的体现。作为全球首款带电磁弹射的两栖攻击舰,它的双舰岛设计、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都是顶尖配置,可就算叠加这些高技术含量的建造任务,依然能压缩周期,这说明相关技术早已过了试验阶段,进入了稳定量产的成熟期。 而美国别说两栖舰装电磁弹射,连福特级航母的弹射系统都没搞定,2024年的测试数据显示故障率还是没降到设计标准,更别提把这种技术下放给两栖舰了。 现在美军高层私下都在发愁,中国造舰速度已经不是“追赶”而是“领跑”了。福建舰刚打破美国80年的技术封锁,四川舰又用15个月的建造周期刷新纪录,接下来还计划批量建造3到4艘076型。 而美国2026年航母数量要降到10艘,两栖攻击舰有一半都达不到战备标准,想加急造舰却没产能,想升级技术又缺产业链支撑。 这种“想追追不上,想停不敢停”的尴尬,恐怕比四川舰的试航信号更让他们坐立难安——毕竟曾经的造船霸主,如今连对手的尾灯都快看不到了。

0 阅读:2
真实安德烈

真实安德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