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立陶宛,然后是捷克,现在是波兰,欧洲国家已经争先恐后地干上来了。我们不能抱有任何幻想! 2023年9月,波兰马拉舍维奇口岸突然变得安静下来。 往常汽笛声轰鸣不停的铁轨,此刻挤满了一列接一列的货运列车,车厢里塞满了中国运来的电子元件、汽车零部件和光伏设备,本该十五天就能运抵德国法国的货物,却被牢牢困在边境动不了。 这场看似简单的运输“堵车”,背后却藏着更复杂的信号。 波兰并不是第一次引发外界关注。近些年,它不断加大对美国的依赖,从引进数十亿美元的F-35战斗机,到允许美军大规模驻扎,还部署先进防御系统,这些动作对外表现的是合作,但实际上是另一种押注。 波兰的算盘很清楚:有了美国撑腰,就能在欧洲抬高身价,同时换来资金和军工订单,更能借这个机会在俄乌冲突和中欧关系中攫取利益。 马拉舍维奇口岸的列车停摆,其实就是这种对外姿态的延伸。 而把目光放大,就能发现这已经不是单一国家的动作。早在波兰之前,立陶宛和捷克就有过冒进的举动。 立陶宛坚持推动台湾代表处的设立,捷克高官不顾反对执意访台,这些事情曾让中欧关系付出巨大代价,如今又被波兰接力。 欧洲这种层层递进的挑衅,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欧盟战略大框架下的统一倾向。 就在去年,欧盟文件里给出的表述已经十分直白,中国被写成竞争对手,虽说嘴上还留了合作的空间,但实际行动却越走越偏。 与之呼应的,还有远在太平洋的另一条战线。美国在加码对台军售,送上的都是能直接上战场的武器;日本甚至在琉球群岛铺设新基地,把导弹直接对准中国沿海;韩国不在台海问题上出头,却加入芯片联盟,限制中国科技突破。 无论是欧洲的边境封锁,还是亚太的军事部署,都在不约而同地收紧对中国的空间。表面看似零碎的小动作,其实连在一起,就是一张属于美国主导的战略大网。 这种局势下,与其幻想所有人都能坐下来心平气和,不如先认清现实。对那些一再挑衅的国家,没有必要耗时间说教,直接的回应才是最有力的语言。 立陶宛就是现实例子,当它冒险挑衅后,双边贸易急剧下滑,农业出口被卡住,企业内部叫苦不迭,最后不得不自己找台阶回头。 这种经历清楚表明,反制措施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能见效。 但并不是说欧洲整体都该对外关上门。毕竟大陆和德国在新能源电池上的研发合作、和法国在航空领域的项目、以及与意大利奢侈品产业的联系,都是实打实的经济纽带。 这些合作不仅能带来收益,还能在关键时刻拉开欧洲国家彼此的立场,不至于所有人都死死跟着美国一边倒。 市场规律本身就决定了,企业和社会最终要看利益,政治操作可能暂时制造声浪,但终究挡不住全球产业链的现实需求。 这场较量的重点早就不在战争本身,而是在科技、经济和外交的持久比拼。对于中国来说,识别哪些是“硬骨头”,哪些是值得维护的“软肋”,比虚妄的幻想更重要。 硬的要果断敲打,软的要紧紧握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美国和盟友编织的围堵局面。 放眼未来,欧洲内部也会权衡利弊。很多企业和理性政客心底很清楚,和中国合作能带来长期的稳定收益,相反,若为了政治姿态放弃市场,最终受到伤害的只会是他们自己。 经济合作总归比政治作秀更有实际意义,而当生意上的痛感越来越强,那些试图抱团围堵的势头,也迟早会被现实打散。
继白俄罗斯之后,又有一国站出来,中欧班列从我这过,运量翻倍波兰说关就关中欧班
【12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