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名伪军师长派人送给粟裕一把伞,粟裕疑惑地打开伞一看,里面竟藏了一张纸,纸上的内容让粟裕吓出冷汗,他立即下令:“全军集合!” 1944 年深秋,江苏南通的新四军驻地,40 岁的施亚夫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与粟裕紧紧握手。 粟裕看着眼前这位刚率 2000 余伪军起义的 “伪师长”,感慨道:“施同志,你在敌营里撑了这么久,辛苦了!那把藏着情报的雨伞,可是救了我们整个纵队啊!” 施亚夫笑着摇头,指了指自己的领口:“能把这身‘伪军皮’换成八路军军装,比什么都值。” 这场迟来的会面,距离他冒死传递 “清乡” 情报已过去两年,也揭开了他在隐蔽战线中 “步步惊心” 的奋斗历程。 1937 年秋,南京毛虎桥监狱的废墟中,33 岁的施亚夫从燃烧的牢房里爬出来,额头淌着血,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磨得光滑的石头 —— 这是他在狱中用来记录入党誓词的 “笔记本”。 日军的轰炸让监狱墙体坍塌,他趁着混乱翻过围墙,一路躲躲藏藏逃往上海。 途中,他在河边洗脸时,看着水中自己狼狈的倒影,突然下定决心:“从今天起,我就叫施亚夫,‘亚’是亚洲的亚,‘夫’是大丈夫的夫,要干就干亚洲大丈夫该干的事!” 这个名字,不仅是他对身份的重塑,更是对革命信仰的明志 —— 此前两次入狱的经历,一次因叛徒出卖,一次被判 15 年重刑,却从未让他动摇过对党的忠诚。 1942 年春,南通伪绥靖军第七师的指挥部里,施亚夫正对着地图发呆,心里却翻江倒海。 前一天,他作为伪七师师长,参加了日军侵华总司令畑俊六与汪精卫召开的 “清乡” 会议,得知日军计划对新四军进行大规模扫荡,目标直指粟裕率领的部队。 散会后,他被日军指挥官小林信男留在指挥部 “商讨细节”,根本无法脱身。 看着窗外日军巡逻队的身影,他突然想到一个办法 —— 以 “身体不适需上厕所” 为由,悄悄溜到后院,找到心腹翻译官老赵。 “把这把伞送给我妻子,让她务必转交新四军联络员,伞柄里有东西。” 施亚夫压低声音,将一把黑色油布伞塞给老赵,眼神里满是急切。 他不知道的是,这把伞在传递过程中,曾被日军岗哨拦下检查,老赵急中生智说 “是给师座夫人送的生活用品”,才勉强过关。 而在送伞之前,施亚夫早已在伪七师内部布下了 “暗线”。 自 1941 年部队改编为伪七师后,他就借着 “整顿军纪” 的名义,悄悄发展了 5 名地下党员,分别安插在通讯、后勤、侦查等关键岗位。 这次 “清乡” 会议的消息,正是通讯班的地下党员小李,提前通过暗号告知他 “日军近期有大动作”,让他有了心理准备。 送伞之后,施亚夫回到指挥部,看着小林信男兴奋地讨论 “如何一网打尽新四军高层”,强装镇定地说:“太君,南坎地形特殊,三面靠海,新四军高层未必会选在那里开会,会不会是情报有误?” 小林信男脸色一沉,施亚夫赶紧补充:“我只是担心皇军白费力气,不如先派小股部队侦查,再制定计划。” 这番话不仅为新四军争取了撤离时间,也让他趁机摸清了情报来源 —— 是特高课安插在新四军内部的报务员所发,随后他立即将这一消息传递给粟裕,为后续抓获内奸埋下伏笔。 1943 年冬,施亚夫的身份险些暴露。一名曾被他处罚过的伪军营长,向日军举报 “施亚夫与新四军有联系”。 小林信男派人暗中调查,却没找到任何证据 —— 原来,施亚夫提前收到地下党员的通报,将所有与新四军往来的信件、暗号本全部烧毁,还故意在办公室摆放了大量 “亲日” 书籍。 最终打消了怀疑,反而将举报的营长关了禁闭。 这场危机,让施亚夫更加明白,隐蔽战线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1944 年,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施亚夫认为起义时机已到。他秘密联系新四军,制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先以 “换防” 为由,将伪七师主力调到新四军控制区附近,再在夜间突然发动起义,同时策反周边 2000 余伪军。 起义当天,施亚夫站在阵前,扯下伪军装的领章,大声喊道:“兄弟们,我们都是中国人,别再给日本人当傀儡了!跟我一起加入新四军,打鬼子去!” 士兵们群情激昂,纷纷放下武器,跟着他投奔新四军。这场起义,不仅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也沉重打击了日军在南通的统治。 建国后,施亚夫并未留在军队或政府担任要职,而是主动申请到地方工作,先后在江苏南通的纺织厂、农机厂担任领导职务。 他从不向人提及自己在隐蔽战线的经历,就连家人也是在多年后,才从党史资料中得知他的英雄事迹。 1990 年,86 岁的施亚夫在南通病逝。 临终前,他特意叮嘱家人:“把我葬在新四军烈士陵园,墓碑上不用写太多字,就写‘新四军战士施亚夫’就行。” 信源:施亚夫——百度百科
1942年,一名伪军师长派人送给粟裕一把伞,粟裕疑惑地打开伞一看,里面竟藏了一张
悠然话史
2025-09-25 12:30: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