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问王稼祥:我始终想不明白,我军只有3万人马,凭什么能战胜几十万强敌?王稼祥

沈言论世界 2025-09-24 11:44:20

张闻天问王稼祥:我始终想不明白,我军只有3万人马,凭什么能战胜几十万强敌?王稼祥得意一笑:“就凭毛主席的一副对联!这可是我军战胜强敌的一大法宝!”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敌进我退”是主动避开敌人锋芒,不恋战、不死守,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存实力。红军在长征初期就通过灵活撤退,成功避开敌军主力,转入更有利的战略态势。   而“敌驻我扰”则是趁敌人立足未稳时进行袭扰,让敌人无法安营扎寨、疲于奔命。红军灵活的小股部队不断出击,对敌后方进行破坏,严重干扰了敌军的后勤补给与指挥系统,打乱其部署,造成敌人兵力分散、指挥迟缓。   接下来的“敌疲我打”非常关键,是整个战略的转折点。经过长时间行军和不断的骚扰,敌军的体力、士气大幅下降,此时红军抓住有利时机,出奇制胜。   湘江战役之后,敌军虽多但调动频繁、疲惫不堪,红军则集中优势兵力,打了数次漂亮的反击战,成功突围。而“敌退我追”则是战机成熟后的主动进攻,把胜利果实进一步扩大。   敌人一旦溃退,红军就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彻底打乱其部署,为开辟新战场创造条件。   十六字诀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敌我力量对比、地形环境等多重因素总结出来的战略精华。它不是某一场战役的战术,而是一整套战争指导思想,贯穿了整个游击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多个阶段。   毛主席之所以能总结出这一战略,靠的不是空想,而是长期实践。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就反复强调运动战与灵活机动作战的重要性。   红军没有固定的后方,敌人则拥有正规军队与丰富资源,如果硬碰硬,必然失败。所以只有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才能生存下来并逐步发展壮大。   王稼祥对毛主席战略思想的认可,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他曾在遵义会议之后,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反对过去那种照搬苏联经验的左倾路线。   不过,不能把红军的胜利仅仅归结为“十六字诀”,它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群众基础。   红军之所以能坚持到底,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广大劳苦群众的根本利益,这种信念让他们在最艰苦的岁月也不气馁不退缩。   其次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这些都不是战术能力可以替代的。一支队伍如果没有信仰和纪律,即便战术再高明,也很难打赢持久战。   而毛主席所倡导的“政治建军”、“思想建军”,正是把战争从单纯的军事行为,提升为政治行动。这一点才是红军一直能够从败中求胜、从弱中图强的根本所在。   回头看张闻天的疑问,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觉得“始终想不明白”。因为在传统的军事思维里,兵力对比是决定性因素,装备落后就意味着失败。   但红军的经历恰好打破了这个常规,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战争的本质。王稼祥所说的“毛主席的一副对联”,并不是夸张,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指导,是红军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关键所在。   今天我们再来看这段历史,不能只是回顾某一场战役的胜败,更应该看到红军所走出的那条独特的胜利之路。它不是别人的经验,也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实际斗争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道路。   所以说,不要小看那副对联,它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处事原则。在弱势中寻求主动,在困境中寻找突破,这种精神,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素材来源:读党史 长智慧⑤|“十六字诀” 2021-04-10 17:46·闪电新闻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