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着北京黄金地段,总投资35亿,如今每年光维护费就要8000万

往事趣谈纪录 2025-09-24 11:18:56

鸟巢“账本”曝光:占着北京黄金地段,总投资35亿,如今每年光维护费就要8000万,当年不少外媒预言它将“注定荒废”,十七年过去了,鸟巢究竟是赔是赚? 一开始,鸟巢的日子确实不好过。2008 年奥运会结束后,欢呼的人潮慢慢退去,这座钢铁建筑背后的巨大运营成本立刻浮出了水面。运营方每年要拿出 8000 万元用于维护,这笔钱得花在钢结构保养、设备检修和场地维护上,半点省不得;再加上当时高达 1.5 亿元的贷款利息,双重压力让鸟巢一度举步维艰。 普通游客大多不愿意花 50 元门票钱 “就为看个体育馆”,觉得性价比不高;商业演出虽然排期不少,可鸟巢近八万个座位实在太多,每场都坐不满,收入自然上不去。 那时候的鸟巢,活脱脱就是全球多数奥运场馆的缩影 —— 赛事期间辉煌无比,赛后却陷入冷清,难怪当年不少外媒都预言它 “注定荒废”。 要知道,雅典奥运会的主体育场赛后 20 年就因安全问题关闭,里约的马拉卡纳体育场半年就破败不堪,大家都觉得鸟巢也逃不过这个命运。 可是鸟巢并没有认命,运营团队硬是为它装上了一个 “商业大脑”。他们首先从旅游服务下手,不再只卖单一门票,而是开发了奥运贵宾游、“顶美 - 空中走廊” 这些特色项目,后来还加了灯光音乐秀,把建筑本身变成了看点。 紧接着又在演艺和赛事上发力,不仅承接国际大赛,还创办了自己的品牌活动 ——2009 年推出的鸟巢欢乐冰雪季,到现在已经办了十几届,累计接待游客超过 160 万人次;2012 年打造的《鸟巢・吸引》演出,六个赛季演了 145 场,吸引了 70 万观众进场。 同时还挖起了 “文创金矿”,运营方用建设时剩下的 500 万元废钢做了限量艺术品,没想到最后卖了 5 亿元,连《泰晤士河报》都夸这操作 “重新定义奥运遗产”。 他们还在鸟巢南侧引入了奥运博物馆,北侧建了文化中心,把餐饮、零售商户都请进来,让场馆里处处都是消费点。 如今,鸟巢每年能吸引超过 300 万游客,累计接待的参观者早就突破了 3500 万人次。收入结构也彻底变了样,以前门票收入占比高达 90%,现在稳定在 25% 左右,大型活动、旅游服务、商业开发形成了 3:4:3 的健康格局,年均营业收入能达到 2.5 亿元以上。 更关键的是,这些收入不光能覆盖每年 8000万的维护费,连场馆折旧、能耗和人员成本都能完全包住,还实现了连续多年盈利。 现在的鸟巢早就不是单一的体育馆了,它成了北京的 5A 景区和双奥地标。“五一” 期间办场演唱会,不光八万个座位坐满,周边的北辰荟商场还会跟着火 —— 歌迷凭门票能领停车券、享餐饮折扣,带动着整个片区的消费涨起来。 运营团队还搞了四季主题活动,冰雪季、文化季、体育季轮番上阵,让场馆全年都热闹非凡。 说到底,鸟巢能打赢这场 “翻身仗”,靠的不是黄金地段的天然优势,而是运营思路的彻底转变。它打破了 “奥运场馆赛后必废” 的魔咒,用实际数据证明大型场馆也能靠市场化运作活得精彩。 大家觉得鸟巢这波转型算不算教科书级别的操作?其他城市的大型场馆能学得来这种运营模式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43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