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东老人私藏2支手枪被群众举报,民警上门收缴,不料,老人怒喊:“你们

云端的逐梦人 2025-09-24 03:38:47

1996年,山东老人私藏2支手枪被群众举报,民警上门收缴,不料,老人怒喊:“你们谁也没有资格动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5年,滕西远出生在莱芜的一个普通农家,那时中国大地战乱不断,百姓的日子异常艰苦,幼年的他生活并不安稳,身边缺乏父母的庇护,童年早早在动荡里结束,1938年,日本侵略者席卷而来,当地村庄不断遭到烧杀抢掠,许多青壮年纷纷加入抗日队伍,年仅十三岁的滕西远也跟随哥哥干脆利落地离开家门,他那时身材矮小,面庞黝黑,却有一股惊人的机灵劲。 部队里起初不让这个孩子上火线,交给他的多是送信、探路之类的任务,然而,就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工作,最考验心性与胆量,一次敌军“扫荡”,村子被严密包围,他设法引走日军,帮助战友成功脱险,那时他不过是个孩子,却展现了超乎年纪的勇敢,没过多久,他和伙伴合力缴获了一支敌人步枪,这是莱芜地区抗日队伍最初的战利品之一,年纪尚小的滕西远因此被称为“小英雄”,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枪。 随着战争加剧,他逐渐被调入更危险的侦察岗位,经常化身小乞丐或牧童,混在敌占区四处打探,对当地山川沟壑的熟悉,加上天生灵活,让他得以掌握许多关键情报,资料记载,在鲁中军区的作战中,他摸清敌方据点的火力配置,为后续战斗提供了准确的地图,短短几年,从一个少年,逐渐成长为部队倚重的侦察兵。 抗战结束后,新的全国解放战争随即打响,滕西远此时已有丰富经验,被任命为连长,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他冒着炮火传递情报,协助部队有效调动兵力,战后他受到嘉奖,并得到一把德国造的驳壳枪作为奖励,这不仅是武器,更是军旅生涯的一份荣誉,几年后,他又在剿匪行动中得到部队分发的另一支匣枪,从此,他时常被称作“揣两把枪的黑小子”,在队伍中小有名气。 接下来的抗美援朝,他同样义无反顾地参加,冰天雪地的异国战场,他与部队并肩坚守,那时的坦克、炮火比抗日时期要凶猛得多,他依然冲在最前线,一次作战中,他所在部队被美军装甲挡住去路,他冒死靠近,将炸药安置在坦克履带处,最终轰然巨响摧毁巨物,也留下了身体伤痕,这些经历,和那两把枪一起,逐渐成为他一生最珍贵的印记。 1953年战争结束,他脱下军装,转业回到家乡,不同于军旅生涯的枪炮轰鸣,他在地方单位脚踏实地工作,如同老百姓中的一员,尽管身份变了,他却始终将那两把驳壳枪悉心收藏在卧室木箱里,他知道,对于别人那只是冰冷的金属,可对他而言,它们承载着战友的牺牲、青春的热血、与家国的记忆。 时间飞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民间持有武器管理更加严格,某个夏日,民警来到他的住所,查看那两把传下来的旧枪,出乎意料的是,他从木箱里小心取出枪支的同时,还递上一张泛黄的持枪证,经武装部门检验,枪支早已无法使用,撞针、膛线全都损坏,持枪证也确实有效,因此决定让他继续保存,对于当地人来说,这并非普通的枪械,而是老英雄的战利品,邻居们早已心知肚明,也从未有人惊讶或议论。 进入晚年,滕西远依旧保持一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把两把枪擦拭干净,这动作说不上常规保养,更像是一种对往昔战友的默默怀念,那些共患难的名字,有些早已留在烽火里,只有这冷冰冰的器物仍在身旁,随着年岁增长,他渐渐思索,如何让这份记忆被更多人看到。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他做出了重要的决定,把枪交给纪念馆永久保存,他认为,放在家里只是落满灰尘,不如让更多人了解当年的故事,此事报道后,引起不小反响,很多参观者趁着展出,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两把曾穿越战火硝烟的兵器,展柜前,人们听着讲解员讲述他的经历——从一个十三岁的贫苦少年,到百战老兵,再到平凡市民,枪与照片并列陈列,就像一段凝固的历史。 如果把滕西远的人生拉成一条时间轴,两把枪恰好成为中轴,第一个是少年立下功劳后的奖励,象征着青春与初次血火;第二个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路同行,见证了他真正成熟为一个带兵之人的过程,等到晚年,这两把既不能再开火的兵器,反而成了最重的历史凭证。 信息来源:舜网——百岁抗战老兵滕西远和他珍藏的“老物件”

0 阅读:0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

云端的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