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山村执教22年的优秀教师,在亲吻精神疾病的妻子后离开家,直到警察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一张带血的账单,顿时肃然起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小棚出生于1971年的深山沟里,小时候家境贫穷,但他学习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87年,他成了村里为数不多能够进入重点高中的少年,亲戚邻居都寄托着希望,觉得这个孩子未来能走出山村,可命运并没有眷顾,父亲意外病倒,昂贵的医疗费一下让家里陷入困境,原本指望的大学梦想被现实折断,十八岁的他放下笔本,背起生活的担子。 在外谋生几年后,他回到家乡时看见一幕让他心头发酸,村子里四百多户人家,孩子们没有像样的课堂,整天在泥地里打闹,求知的眼神却透着焦急,那一刻,他明白,自己虽然没能走出大山,但或许能让下一代多一条路,母亲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要留下来教书。 1990年,他向村里申请,把三间废弃的仓库改造成教室,破旧的课桌凳子,一块斑驳的黑板,就是最早的学校,他成了代课教师,工资还不到七块钱,为了维持学校运转,他不得不身兼数职,白天在讲台上带着孩子们学习,天一黑,他就匆匆赶到城里工地,去搬石料、扛钢筋,人们觉得他犯傻,偏要在最辛苦的地方耗费青春,但他始终固执地坚持着。 这二十多年里,他没有编制,先后被调往多个偏远村小,每次都是从零开始,可不论新学校多么简陋,他都能耐着性子熬下来,寒冬里手指冻得发青,他也把字逐一写在黑板上;夏日里汗水淌满衣衫,他仍旧大声讲课,对他来说,这不只是谋生,而是一种责任。 2006年,一个小插曲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名字,那天他在路上拾到一个钱包,里面装着几千元现金,对当时的他来说,那笔钱足以偿还部分债务,可他毫不犹豫交还给失主,消息传开后,社会上有人被感动,捐助了善款,外人以为这些钱能改变他潦倒的生活,但他却将四万多元全部用于创办一所免费的幼儿园,他希望孩子们从人生的起点就能公平一些,不再被家庭贫困限制。 2010年之后,他开始为幼儿园的琐事四处奔波,选址、购置桌椅、添置滑梯,每一件细节都亲自操心,哪怕是几块积木都要比价挑选,正当幼儿园刚刚稳定下来时,家庭却遭遇新的打击,2011年,妻子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疾病,高额的治疗支出让困窘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他成了妻子的看护人,又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在一边喂药、一边施工打零工的夹缝里,他几乎透支了所有的体力。 困境再大,他也没停下脚步,即便身体越来越消瘦,债务越来越沉重,他仍然坚持着那所简易幼儿园,有人劝他放弃,他却认定,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课堂,他就不能离开。 2012年夏天,他依旧在忙碌,8月27日清晨,他拿出攒了许久的钱,准备到县城买一批文具和画本,出门前,他照顾好病中的妻子,然后骑上摩托车出发,路上,他与一辆货车相撞,当场离世,年仅四十八岁,警方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个陈旧的口袋,里面装着那笔采购的现金,还有一张手写的购物清单,上面歪歪斜斜写着粉笔、铅笔、图画本,那一刻,人们终于明白他最后的念想,还是放在山里娃的学习上。 噩耗传遍村庄,老人和孩子们自发来到他的灵柩前,那些从他手里走出去的学生,眼里满是泪水,有的已经考上大学,有的成了老师,有的外出打工谋生,他们都记得课堂上那个憨厚的身影,对他们来说,李老师不仅是授业的老师,更是他们心里的引路人。 李小棚去世的消息,引起了外界的关注,社会各界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当地政府也修建了标准化幼儿园,虽然他创办的小园子最终不得不关停,但新的校园接续了他的梦想,孩子们终于在更宽敞明亮的窗户里念书,他未曾完成的愿望,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 留下的家人也逐渐被社会妥善照顾,女儿被安排到重点中学,妻子进入护养院接受长期治疗,虽然这个家庭因他的离世永远少了支柱,但他一生的坚守给他们留下了无可替代的骄傲。 在蓝田县,人们常常把他比作“当代武训”,这并不是为了神化他,而是因为他用自己最卑微的方式践行着教育的力量,他没有浓重的演讲,没有耀眼的荣誉,只有一支笔,一块黑板,一颗从未动摇的心,他深知,大山可以困住肉体,却挡不住知识传播。 二十多年的坚守,他在贫困土地上播下了种子,他的故事提醒世人,乡村教育需要更多关注,也需要更多像他一样的人,即便生活困苦,即便背负压力,也要让孩子们望见远方的灯。 信息来源:凤凰网《冷暖人生:“苦力教育家”李小棚》
2012年,在山村执教22年的优秀教师,在亲吻精神疾病的妻子后离开家,直到警察从
云端的逐梦人
2025-09-24 00:12: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