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元年,宰相李义府奉旨巡察大理寺狱政。突然,他被一漂亮女囚吸引,顿时一把抓住毕正义的手,低语:“天黑前送老夫府上去!想办法放了她!” 行到女囚牢房,李义府的目光突然停住。铁栅栏后,一名女囚正低头洗衣。 此女叫淳于氏,因私通罪入狱。她乌发垂落,身姿丰腴。李义府见了,心底顿时躁动,于是对毕正义下了这样的指令。 毕正义担任大理丞一职,也就是说是这个监狱的头头,私自放走女囚,可是大罪,他也不敢乱来。可他的官职远没有李义府大,又不能不服从。 想到这,毕正义吓得浑身一哆嗦,冷汗瞬间浸湿后背。他管大理寺案件复审,深知私放囚犯罪名多重。 《唐律》明确规定:“诸主守受囚财物,导令翻异者,以枉法论”。轻则流放,重则处死。 可李义府是皇帝和武昭仪面前的红人。刚因力主废王立武升任宰相,权势正盛。毕正义根本得罪不起。 “大人,” 毕正义声音发颤,“这女子案情已定,大理寺卿那边……” “段宝玄那边我来处理。” 李义府直接打断,脸上挂着惯有的笑容,眼底却没一点暖意。 “你只需给她安个‘查无实据’的理由,其余不用你管。” 李义府素有 “笑面虎” 之称,最擅长用温和语气说致命威胁。 毕正义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想起同僚私下说的 “义府笑里藏刀,杀人防不胜防”,手心的汗越渗越多。 当天深夜,一辆轿子从大理寺后门溜出,直奔李义府府邸。 毕正义站在自家门口,看着轿夫脚印消失在夜色里,反复盘算:淳于氏的案卷已改成 “邻里诬告,证据不足”。只要熬过三日后的刑部复核,这事就能彻底掩盖。 他还特意叮嘱梳洗一新的淳于氏:“到了相府好生伺候,日后在大人面前多提我的名字。” 他没料到,精心设计的 “双赢” 局面,短短三天就会崩塌。 大理寺卿段宝玄例行点狱,发现淳于氏失踪。 段宝玄管最高司法权,深知大理寺 “掌鞫狱,定刑名”。连皇帝都不能随意干涉案件审理。 他当即上奏高宗李治,直言 “狱囚无故失踪,恐有奸弊”。 李治本想大事化小,只派刘仁轨和张伦象征性调查。 没想到两人很快查到毕正义头上。 毕正义被传唤问话,神色慌乱,供词漏洞百出。调查矛头直接指向李义府。 李义府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赶到狱中。他隔着铁栏对毕正义说:“你一人做事一人当,家人我会照拂。” 这话看似许诺,毕正义却瞬间明白,自己成了弃子。 毕正义是从六品的大理丞,一生谨小慎微。只因一次投机,彻底坠入深渊。 当晚,狱卒发现他在牢房自缢,案几上留着没写完的供词。 《新唐书》记载:“义府恐事泄,逼正义缢狱中以绝始谋”。《旧唐书》则模糊写为 “正义惶惧自缢而死”。 毕正义之死本应是案件转折点,李治却轻轻带过。他以 “畏罪自杀” 为由草草结案,对刘仁轨 “请彻查” 的奏折置之不理。 朝野上下都看出皇帝的偏袒 —— 毕竟李义府是 “废王立武” 的头号功臣。 当年李治想立武则天为后,遭到长孙无忌等元老激烈反对。 是李义府第一个上书支持,还说 “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乎”,彻底帮李治下定了决心。 这份政治资本,成了李义府为所欲为的护身符。 就在众人以为风波平息时,侍御史王义方站了出来。 王义方以刚直闻名,他在朝堂上弹劾李义府 “私纵罪囚,逼杀属官”,还当众呵斥其 “貌若忠厚,心如蛇蝎”。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义方三次喝令李义府退下,气得对方脸色铁青却无言以对。 更让人动容的是,王义方上奏前特意回家禀告母亲:“臣为御史,不敢不言。若获罪流放,恐难尽孝。” 母亲回答:“能尽忠事君,便是大孝。” 可李治没追责李义府,反而以 “诋毁大臣” 贬王义方为莱州司户。 经此一事,李义府更无忌惮。他府中成了 “官职批发市场”,诸子婿卖官鬻爵,地方官花二十万钱买刺史,创唐代卖官天价。 乾封元年,李治告诫李义府 “收敛子婿”,他竟质问:“谁在陛下面前搬弄是非?” 转身还忘了行君臣礼。 李治终于下决心查李义府贪腐。抄家时,金银珠宝够国库三年收入,买官名单牵连半个朝堂。 最终,李义府被削官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 不到一年,朝廷大赦,却唯独排除他。这位前宰相在蛮荒之地盼赦免,只等到绝望。 乾封元年,五十三岁的李义府病逝。死前,他还攥着李治当年赏的玉佩,幻想着回长安。
显庆元年,宰相李义府奉旨巡察大理寺狱政。突然,他被一漂亮女囚吸引,顿时一把抓住毕
靖江的过去
2025-09-20 15:40:09
0
阅读:0